【决胜“十四五” 开创新局面】凤庆县:跨越千里山海情深 教育接力筑梦未来

2025-11-04 09:14:24 阅读量1601 字数1461

彩云之南,古道悠悠。在凤庆县这片热土上,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已悄然走过十载春秋。自2013年起,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从珠江之畔奔赴澜沧江边,在鲁史中学这片园地里,用青春和智慧浇灌着希望的种子。

精准施策拨亮求知路径

鲁史中学位于曾经的茶马古道重镇鲁史古镇,面对山区学校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现实,中山大学支教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志愿者们深入了解学情,精准把脉,让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支教团的杨文锦老师将枯燥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大量生活实例,让政治课平均分实现从40分到60分的跨越;孙雨婷老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使用英文新闻原稿改编教学材料,使班级英语及格人数从不足3人增长到高考时的15人以上;谢杭老师运用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学生知识盲点,带领班级数学成绩实现从及格线“零突破”到120分“零突破”的飞跃,平均分从36分提升至高考时的77.8分。

多维赋能构建助学体系

支教团深知,教育帮扶远不止于课堂。他们积极整合资源,构建起全方位的助学体系。

“一对一”助学项目通过家访和学校推荐建立贫困学生数据库,积极寻找爱心人士进行长期配对资助。截至2022年,中山大学研支团募集捐赠物资总价值100余万元,发放各类奖学金64.54万元。“青翼计划”累计组织支教服务地210余名优秀学生赴广东研学,让山里孩子亲眼看见“大海”的模样。彝族学生何应喆通过此计划与中山大学结缘,成功圆梦中山大学。

此外,“途梦课堂”邀请各行业精英分享职业故事,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针对学生配镜难的问题,支教团联系公益组织发起的“光明行动”为鲁史中学500名学生提供了免费眼镜。

校地共建构筑帮扶体系

中山大学对凤庆的帮扶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2024年7月,由中山大学援建的凤庆二中“逸仙楼”落成,校友捐赠100万元援建资金,解决了25个标准化教室建设问题。

各附属医院定期在凤庆县人民医院开展“百年校庆·百城光明行”等大型义诊活动,推进卒中中心等医疗中心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山区群众。

这一系列扎实举措,为凤庆县在2019年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大人用真情实意、真才实学、真抓实干,诠释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桃李芬芳硕果香满古道

十年耕耘,终见硕果。鲁史中学这所山区学校迎来了办学史上的高光时刻。

赵永树同学成为鲁史中学60余年办学历史上首位考入中山大学的学子,随后,普李荣、何应喆同学相继于2020年、2021年考入中山大学。2021年,李玉曦同学以644分优异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王增圆同学作为鲁史中学今年校高考文科第一名顺利被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录取。

令人欣喜的是,鲁史中学已连续3年有学生考入中山大学,2019年、2020年高考中分别有9人和6人考上一本线,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感恩同行筑情深谱新篇

“支教老师给我们讲述外面的世界,使我产生了想到外面看一看的冲动。”王增圆同学道出了众多学子的心声。从初一到高三,他在研支团老师的陪伴下成长,最终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赵永树同学在感谢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支教团队,我肯定不会出省读书,是他们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真心希望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勇敢找寻心中的大海。”第23届研支团志愿者许锦涛的话,道出了所有支教团员的心声。一位学生在给研究生支教团的信中动情地写道:“六年来,在学习上,你们对我耐心地解疑答惑,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我受益匪浅。”

一届又一届的支教团员,如同奔涌向前的浪花,一浪接一浪,用激情与智慧,持续为鲁史中学的孩子们描绘着“海的样子”。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