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文苑】傣拳大师思鸿贵

2025-11-04 15:03:24 阅读量1303 字数2761


开栏语

江水悠悠,诉说着千年往事;鸟啼声声,唤醒了南方古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追随着历史的脚步,解读山水间蕴藏的文化密码,呈现更加立体生动的大美盈江。

编者按:2025年3月17日—21日,30位文化名家循着明代滇西边防足迹,探访盈江神护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四关。本期精选张爱华老师创作的作品,带您透过文艺视角重走边关古道。

文化名家介绍

张爱华,1974年8月出生,在德宏州政协工作。从小喜欢读书,从《安徙生童话》到《基督山伯爵》,从《小桔灯》到《平凡的世界》,以畅游书海为乐,时常将所见所思信手写成文字,闲来作些整理修饰,多以日志、微博方式与人分享,亦偶尔投寄报刊、杂志,近年来,有《春天,让心灵去放逐》《残桥断想》等近一百多篇文章见诸报刊,并获前辈、文友首肯,给自己平添了继续读写的信心和勇气。

傣拳大师思鸿贵

张爱华

盈江县平原镇位于坝区中心,这里稻浪翻金、蕉林叠翠,傣家竹楼依水而建,凤尾竹影摇曳如画。其畔的芒丙寨,过去寨中老少皆会些拳脚,江边竹林里常年回荡着练武呼喝之声,还被誉为“傣拳之乡”呢。
傣家武术在这里不是消遣,而是血脉中的传承与守护。傣拳,这门古老技艺,既讲刚猛发力、又有柔韧身法——它不像北方拳种那样大开大阖,也不同南派武术一味短打疾进,而是别具一格地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灵韵,尤其是孔雀舞的优雅舒展与象脚鼓节奏中的顿挫律动,使它在实战之中藏有舞姿,在柔美之下含着刚劲。
寨中老一辈常说:“我们的拳,是孔雀跳出来的,是水流出来的,是象步踏出来的。”拳出如孔雀开屏,看似舒展,实则严密;步法似踏鼓点,轻灵中藏着爆发。年少者习拳,首先要学会像孔雀一样昂首挺胸,或像流水一样迂回进退,再将发力灌于指尖、足尖,形成傣拳特有的“刚柔并济、形意相通”。
1891年思鸿贵(傣名三原)出生于这里。他自幼身形矫健、悟性极高,五岁便随祖父习拳。祖父是寨中老拳师,虽外界不出名,但其拳风却深谙传统傣拳古朴刚猛。思鸿贵天资聪敏,力量与柔韧兼得,不仅拳式漂亮,还肯下苦功练就硬功夫——每日破晓即起,在河滩以掌击沙、以腿扫桩,直至双手结茧、步履沉稳。不到十岁,已能打出流畅的孔雀拳,似舞如武,柔中刚劲,寨中同辈无人能及。
思鸿贵十二岁那年,一伙外来流匪闯入芒丙寨周边企图抢夺物资,寨中壮年多数外出赶集,情势十分危急。他虽年纪小,却毫不畏惧,迅速召集寨中十多个年纪相仿的孩童,将他们平日嬉戏练拳所悟的招式灵活运用起来。他命几人以傣拳中特有的低扫动作破坏对方下盘,另外几人借孔雀步绕侧扰敌,自己则挺身而出,以一招“孔雀抖翅”虚晃其跟前,紧接着近身发力,将来犯匪首绊倒于地。孩子们虽力弱,但仗着熟悉地形、拳路灵巧,彼此配合默契,竟成功将匪徒逼退出寨外。这一仗,不仅打出了芒丙寨少年的志气,也使思鸿贵的名字第一次被周围村寨所知。人们不仅称赞他拳术过硬,更佩服他小小年纪就有临危不乱、敢作敢当的领袖气质。
到了十六岁时,他渐渐感觉在祖父的教导下拳术已难再有更进一步的突破。传统练法虽夯实根基,但要拓展到更新的境界,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渴望能获得更强更深的武学知识,于是毅然拜别祖父,去镇外寻访名师。
时逢傣族著名拳师摩安在盏达一带授艺,思鸿贵慕名前往,诚心求教。摩安师傅早年游历缅北,集傣、缅等多方拳法之长于自身,风格独特、要求极严。他见思鸿贵身形俊健、眼神凝定,是难得的练武之材,便收其为徒。
思鸿贵从师之后,更加勤勉。每天天未亮就在流沙河边独自练拳,对照水影矫正身姿;夜晚则点煤油灯读拳谱、修心法。他不仅练外功架势,更注重内劲与呼吸相合,如象步落地无声、出拳如孔雀振羽——柔美中藏杀机,疾速中含定力。因他天资超群又能持之以恒,摩安师傅日渐器重,将傣拳真传一一相授,包括罕为人知的“孔雀闭翅”“老象摆尾”等实战招法,以及心志合一的练气要诀。
不出两年,思鸿贵武艺大进,拳法精湛,已远非昔日寨中少年可比。十八岁时,因武名初显,盏达土司亲自聘他为贴身护卫。土司府中待遇优厚,外人视为荣耀,但思鸿贵志不在此。他厌恶官场周旋,更不甘心被人驱使,仅半年便毅然请辞,决定离家赴缅,游学求精。
他一路南行,跨过大盈江,深入缅北山野村寨,求访各地傣族拳师,也与缅人、掸人武者切磋交流。曾在八莫与缅拳高手一试高下,在密支那同古流拳师讨论招式。他不仅练拳,更留心观察各地武技与傣拳的异同——有些拳重膝肘、有些善擒拿,皆细心揣摩,融汇其长。
此外,他结合武术修习,探寻傣缅民间医药知识,向草药师学习辨识野生药材,掌握医治跌打损伤、舒筋活血的秘方。他常说:“武者不知医,如刀无柄。”一味药、一套拳,在他眼中皆是延续传统、守护乡民的法门。
数年之间,思鸿贵不仅拳术出神入化,更广积医道心得,名声逐渐传遍中缅边境。人们都知道,从中国盈江走来一位傣族拳师,拳如孔雀、步似流水,能武能医、不拘一格。
1932年春,缅甸一位自首都仰光一路横扫至边城腊戍的“拳王”设擂挑战,连战连捷,气焰嚣张。此人身材魁梧,出手狠毒,许多中缅拳师在他拳下非死即伤。适逢芒市土司的叔叔方克胜在腊戍赶摆,看见后非常愤慨,命随行的拳师上台一较高下。不料缅拳王竟不讲武德,在占优势后仍下重手,将他的拳师打成重伤。
方克胜又怒又愧,立马派遣亲信前往芒丙寨,邀请正在当地传艺的思鸿贵出山,以报雪耻。思鸿贵虽平日不喜争斗,但闻同胞受欺辱、傣拳被蔑视,慨然应允。
擂设在腊戍闹市,人声鼎沸。只见那缅拳王虎背熊腰、盛气凌人,见思鸿贵身形精瘦、貌不惊人,面带嘲讽,露出轻蔑的样子,似已胜券在握。思鸿贵神色从容,步稳眸定,傣布衣衫下蓄储雷霆。
锣声一响,缅拳王疾如猛虎扑食,招招逼人要害。思鸿贵也不硬拼,以傣拳特有的闪转步法周旋其间,如孔雀绕树、流水避石、大象踏步,巧妙化险。观众只见他身形飘忽、拳姿如舞,竟似没有发力一般。待得几十个回合后,缅拳王气力渐衰、心浮气躁,思鸿贵忽变守为攻,一个短步疾进切入对方肋下,大喝一声,掌如铁钳直击软肋——那拳王顿如土墙坍泻,轰然倒地,再也起不来了。
霎时之间,全场哗然继而欢呼如潮,掌声、哨声、惊叹声不绝于耳。思鸿贵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中缅边境,而他只是默默走下擂台,悄悄离开,继续返回村寨教拳行医。
此战之后,思鸿贵更潜心武学,融汇傣、汉、缅多家技法,形成自己刚柔相济、虚实相应的独特风格。他一生致力于傣拳传承,授徒不分族别贫富,门生遍及德宏、缅甸与泰国,尤以弟子方志亮最为出色——其后来赴泰执教于号称“泰拳称雄世界五百年无敌手”的暹罗功夫馆,以傣拳技法融入泰拳训练,声名远扬,亦为中华武术外传之佳话。
傣拳在他手里越燃越亮。芒丙寨,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傣拳之乡。直至今日,滇缅边境的老人讲述起三原师傅的故事,仍眼中带光,仿佛那个从竹影中走出的傣族少年,从未离开过盈江的青山绿水。

来源:盈江县文联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