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康县在抓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以“户有增收产业”为目标,深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精准施策、技术帮扶等措施,将一个个小众产业打造成为彰显地方特色的亮丽名片。

金秋时节,凤尾镇仁和村的20余亩牛油果迎来丰收季,一片片面积不大却精心打理的果园,凭借其优异的果品质量和独特的种植理念,成为镇康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缩影。

“今年已经开采了半个多月了,销售了500多斤,10块钱一斤,剩下的还有1500斤左右,销售额预计在2万元左右。”种植户杨康高兴地介绍道。6年前,仁和村村民经外出考察学习,引进牛油果种植20多亩,杨康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率先种植了5亩。在县镇两级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化发展路子,走出了一条“小而精、优而特”的差异化发展路线。

“果子卖相不怎么好,口感却很好,客户相当稳定,有的已经连续几年回购了,而且还不断给我介绍新客户。”杨康高兴地说道,随着仁和村牛油果名气的打响,今年还迎来了其他乡镇的“学员”,牛油果产业在镇康持续发展壮大。

“快来这边摘,这棵很甜!”在海拔2000米高的木场乡木场村厥坝自然村,冬桃采摘园里一片欢声笑语,游客体验着采摘的乐趣,品尝着冬桃的鲜甜。

“这里的冬桃很好吃的,我们每年都会过来,七八个姐妹邀约着来。”来自永德县的游客马芳和姐妹们一边挑选桃子,一边拍照打卡。果园外,村民刘小梅正在忙着给客人装果、称重,70多岁的她忙得不亦乐乎。“人渐渐多起来了,有时候一天能卖700、800块。”老人家一脸满足地说道,她管理的5亩桃园每年能给家里创收一万多元,随着冬桃管护技术培训的不断实施,她家的果园也管理得越来越好。

木场乡共种植冬桃2000余亩,主要分布在木场村以及绿阴塘村两个高海拔冷凉山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冬桃提供了生长优势,年冬桃产量达3000余吨,带动当地群众增收1500余万元。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除了牛油果、冬桃等,镇康县还培育出了猕猴桃、百香果、人参果、热情果以及魔芋、贡菜、红花、栀子等特色农业产业,这些助农增收的“小”产业遍地开花,以“小产业”撬动“大增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得到双向奔赴,开辟了一条条绿色生态的致富新路,持续为全省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兴、百姓富”的强劲活力。
(记者 付元刚 通讯员 李元兰 蒋世玲 何元飞 段子善 李昌艳 李德艳 编辑 付元刚 审核 冯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