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话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改编自2023年8月底自媒体博主创作的同名短剧系列,聚焦“流失文物归家”的核心主题。故事场景设定在大英博物馆的展柜中,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的少女小玉壶,望着身边挤在一起,甚至没有保护罩的同伴们,听着往来游客陌生的语言,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她悄悄“逃出”博物馆,在寻找回家之路的途中,遇到了乾隆年间的铜香炉——朝冠耳炉化身的长辈。朝冠耳炉带着小玉壶结识了更多流浪的文物伙伴,它们虽身世各异,却都怀揣着“回家”的共同心愿,用无声的期盼诉说着对故土的眷恋。

排练现场。(供图)
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鲜活见证。它们“流浪”的背后,是旧中国积贫积弱、饱受侵略的沉痛过往,约2.3万件中国文物被迫远离故土,留在了大英博物馆中,更有超160万件文物散落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若这份文化记忆被淡忘,不仅会让珍贵的文明瑰宝失去归宿,还可能让后人遗失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民族的认同。

排练现场。(供图)
童话剧希望传递文物背后的深层意义:
1.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诉说者”,它们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与骨气,值得被铭记与珍视。
2.文物归家不仅是器物的回归,也是文化根脉的延续。希望借助此次生动的演绎,既能让孩子们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能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参演此次童话剧,孩子们不仅是在扮演文物角色,也是想把“文物想家、渴望回家”的心声传递给大家。每一件流浪的文物都像迷路的游子,它们的故事里藏着我们民族的过去。
作为小朋友可以记住三个关键:
1.要知道文物是珍贵的“文化宝贝”,大英博物馆里有2.3万件中国文物在“流浪”,它们都盼着回到祖国的怀抱。
2.看到文物的故事时,要读懂它们的思念——就像小玉壶说“家人,我迷路了”那样,这份乡愁是中国人共同的情感。
3.每个人都要争当“文化小卫士”,从小珍视传统文化,记住文物背后的历史,让更多人知道“文物要风风光光回家”的愿望。

永胜蒙台梭利幼儿园是一家办园水平综合评价二级一等的幼儿园。幼儿园遵循幼儿成长自然法则,把握成长敏感期,着重智慧品格养成教育。此次《逃出大英博物馆》童话剧便是教育实践的重要成果,通过让幼儿参与角色演绎、文物故事讲述,将历史知识与民族情感融入教育,彰显了学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追求。


编辑/杨超
责编/杨四见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