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攻坚|宁蒗县创新交通安全宣传模式 打通农村普法“最后一公里”

2025-11-18 11:18:39 阅读量2303 字数1815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已成为关乎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近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勇于突破传统宣传模式的局限,组织民警主动深入乡村田间、农家院落,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扎实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真正把交通法规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切实打通农村地区普法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施策,筑牢农村交通安全防线


10月28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红旗村,这个平日里的乡村“情报中心”——村头开阔地,已然热闹起来。宁蒗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综合管理中队的民警们早早设立了临时宣传点,拉开了专项宣传活动的序幕。此次行动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宁蒗县交管部门在深入调研后,针对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特点、常见违法行为及群众认知盲区所进行的精准部署。



农村地区道路条件相对复杂,群众出行方式多样,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农用车、三轮车违法载人,电动车超员行驶,无证驾驶,以及酒后驾驶等行为时有发生,成为威胁农村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民警们摒弃了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转而采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用本地方言,甚至是彝语进行讲解。他们深知,只有让乡亲们听得懂、听得进去,宣传才能真正见效。



大家看,这些事故案例不是凭空想象的,就发生在我们周边乡镇,有些甚至就是我们认识的人。”民警手持精心制作的宣传资料,指着上面真实的案例剖析,用彝汉双语向围拢过来的村民们深入浅出地分析着每一起事故背后的原因。超载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农用车车厢载人图一时方便,酒后心存侥幸握方向盘……这些看似微小的违法行为,最终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通过“以案说法”,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的身边事例,极大地触动了村民的内心,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交通违法行为的沉重代价,有效增强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震撼力。


创新形式,让交通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在宣传方式的创新上,宁蒗公安交管部门做足了文章,力求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宣传队伍并未止步于村头巷尾。时值秋收农忙季节,许多村民正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民警们见状,便主动走向玉米地、稻田,利用村民劳作间歇的碎片化时间,见缝插针地开展宣传。他们递上宣传折页,蹲在地头,与满手泥土的乡亲们拉家常、话安全。从农用车辆的反光标识粘贴,到夜间行走的注意事项;从骑乘摩托车、电动车为何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到如何正确规避大型车辆盲区……这些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知识点,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传递开来。



这种走出办公室、深入生产一线的“接地气”宣传方式,彻底改变了以往普法宣传“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极大地消除了距离感,使得交通安全知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规定,而是变成了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能够用于指导日常出行的实用宝典。村民们普遍反映:“警官们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用的都是我们的话,讲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这样的宣传我们爱听,也能记得住、用得上。”



成效初显,长效机制护航平安乡村


此次深入基层的宣传活动,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宣传过后,村民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显著提高。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红旗村及周边村落,骑乘摩托车、电动车自觉佩戴安全头盔的村民越来越多了,主动询问车辆年检、保险事宜的群众增加了,酒后不开车的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种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正是宣传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面对取得的初步成效,宁蒗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大队长沙霏表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制度化的保障。大队将认真总结此次活动的成功经验,着手建立农村交通安全宣传的长效机制。未来,将把民警定期下乡入户开展宣传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结合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交通安全风险点,动态调整宣传重点和形式。同时,还将积极探索与乡镇、村委会的合作,培养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员,利用农村“大喇叭”、村民微信群等渠道,构建起全覆盖、多维度、常态化的宣传网络。


通过有效打通交通安全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宁蒗县正逐步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农村交通安全人民防线。这不仅是守护万千家庭幸福的必然要求,是为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提供坚实安全保障的具体行动,更是宁蒗县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社会治理新路径、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的基层智慧与力量。这条路,他们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fd96cb5a6861daa48be3277fbf912a9d.gif

来源/云南丽江交警

责编/和真羽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