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沧源县班洪乡各族群众亲如手足、守望相助,在日常点滴中传递温情,在携手奋进中凝聚力量,共同编织起一张坚韧紧密的民族团结“幸福网”,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大地持续绽放。
政策领航,共绘团结壮美蓝图
班洪乡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传承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班洪四大嫂等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红色基因,发挥老支书“金牌解说员”优势,通过“院坝协商”“火塘宣讲”“榕树下的微党课”等接地气的形式,让“五个认同”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当地常态化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佤族“新米节”的丰收喜悦、傣族“泼水节”的清凉祝福,都成为各族群众共赴的盛会。大家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共享特色美食,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解;相互学习语言文化、切磋传统技艺的氛围日益浓厚,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文化浸润中生根发芽。
产业花开,共享繁荣丰硕成果
班洪乡的山野间,油绿的茶园连绵起伏,火红的辣椒挂满竹架,葱郁的橡胶林随风摇曳。这些扎根土地的传统产业,早已从单打独斗的“老本行”,变成各族群众攥指成拳的“增收宝”。汉族技术员手把手传授佤族、傣族乡亲茶枝修剪、病虫害防治技巧;佤族大哥学成新技术后牵头引路,带领大家统一选种、集中外销,让不起眼的“小辣椒”卖出了“大价钱”。
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发展注入新活力。班洪乡以“生态旅游 +”“红色旅游 +”为突破口,将优质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蜂蜜、百香果、竹笋等生态农产品借势走红,生态富民产业蓬勃发展。游客慕名而来,既沉醉于绿水青山的自然风光,也沉醉于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更被各族群众的热情好客深深打动。
小事暖心,团结彰显人间真情
在班洪乡的街巷村落,互帮互助早已成为各族群众刻在骨子里的默契,温暖人心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班洪村杨大妈生病住院时,各族邻居纷纷登门探望,有的送来新鲜水果,有的主动照看家中琐事,让大妈倍感温暖:“在我们班洪乡,不分民族都是一家人,有困难大家总会搭把手。”
春耕时节,各族村民结伴下地,你帮我犁田、我助你播种,田间地头满是协作的身影;暴雨过后,邻里合力抢收庭院里晾晒的玉米、稻谷,不分彼此共护收成;节庆之时,百家宴开席,傣家泼水送福、佤族打歌传情,各族群众同庆同乐。这些细碎而真挚的善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班洪乡常开不败,芬芳了每个人的生活。
深化创建,构筑美好未来家园
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道路上,班洪乡持续发力。一系列红色阵地相继建成,通过“课堂教学 + 情景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模式,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截至目前,已组织各类宣讲1000余场次,接待干部培训5000余批次、游客15万余人次,让红色文化与团结理念深入人心。
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深化,乡“三好”边境党校品牌越擦越亮。当地探索“党校 + 基地 + N”机制,优化师资队伍、打造“6+1”核心课程,开发3条共15个教学点的“三好”现场教学路线,以及2条以维护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路线。2024年以来,已成功承接培训班68期3187人次,覆盖市县乡村党员干部。班洪“三好”边境党校的边疆党性教育前沿阵地成效更加凸显,培训体验更加丰富。
如今的班洪乡,民族团结之花愈发绚烂。2021年班洪乡获评临沧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班洪抗英遗址成为临沧市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2年,班洪抗英遗址入选第一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班洪抗英纪念馆获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班洪抗英遗址园被授牌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一张张沉甸甸的荣誉,见证着班洪乡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实步伐,也照亮了各族群众共赴美好未来的前行之路。
来源:沧源融媒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