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推出1名“兴丽青年人才”的报道。在“兴丽英才支持计划”的大力支持下,李正强深耕“三农”领域,通过“望闻问切”,为土地开出精准施肥配方,并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2022年起,丽江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启动实施了“兴丽英才支持计划”。截至目前,共评选和支持“兴丽青年人才”60名,每人获得特殊生活补贴3万元、最高项目支持经费10万元。
他常年与泥土为伴,或蹲在果树旁与农户交流,或在田埂上讲解技术……他就是丽江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兴丽青年人才”入选者李正强。他将16年的青春挥洒在了这片乡土。
从农家学子成长为农科专家
1983年,李正强出生于一个纳西族农家,从小对红土地怀有深厚感情。2009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在外地就业的机会,毅然返乡投身农业技术工作。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很快获得同事和村民的认可。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他在贫困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李正强(右)察看土壤情况。(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16年来,李正强走遍了丽江四县一区。从金沙江干热河谷到高寒山区,他参与实施国家和省级、市级项目20余项,包括中低产田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轮作休耕试点等。
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他带领团队走遍全市各乡(镇),采集土壤样本上万份,建立完善的土壤养分数据库。他形象地比喻:“要像老中医看病一样,通过‘望、闻、问、切’,为土地开出精准施肥配方。”
得益于科学施肥,示范区作物在产量和品质上均优于传统种植区。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成果。李正强发表论文19篇,获国家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项,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推广奖二等奖1项,参编书籍4部,并多次获得相关部门表彰。
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2022年,入选“兴丽青年人才”后,李正强将目光投向玉龙县鸣音镇太和村的木梨和东联村的软籽石榴两个产业。他带领团队采集15个土壤样品进行精细化验,创新推行“一地一策”施肥方案,精准引入新型有机肥。“你家的地缺钾,要增施钾肥。”“他家的地有机质不足,要多用有机肥……”在木梨种植园里,李正强拿着土壤检测报告向农户耐心讲解。他把培训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项目开展以来,团队累计举办8期技术培训。他说:“只有与农民同坐一条板凳,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

木梨长势喜人。(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李正强在太和村推动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开展6组肥效试验,示范面积500余亩;在东联村同步展开4组软籽石榴试验,示范面积300余亩。
“李站长真牛!”村民杨尚礼经过指导,种出的梨子个头更大、口感更好,去年就卖了1万多元。村民杨仕鹏说:“现在自己也会修剪了,还尝试电商直播,收入翻了一番。”
“传帮带”打造学习型团队
李正强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通过“传帮带”打造了一支学习型团队。这支团队里,大部分是中青年。比如,农艺师杜平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从“新手小白”成长为技术骨干。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在“科技特派员”等岗位崭露头角,逐步成为丽江农业科技推广的中坚力量。

李正强(右)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今年,在永胜县三川镇,李正强带领团队推广2375亩水稻施肥“三新技术”,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等技术,实现亩产增产29公斤以上。他创新推行肥料质量监管“四个一”工作法——一次大培训、一次大排查、一次大整改、建立一套完整台账,为春耕备耕保驾护航。
李正强表示,今后还将加大科技培训,积极推广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施肥“三新技术”等技术,为丽江农业绿色发展和耕地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采写: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责编:钱吉梅
校对:张 玲
二审:和丽星
终审:杨国钧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