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丽江|惜别袁隆平院士!他曾点赞永胜涛源水稻,还为当地争取资金改善基础设施

2021-05-24 21:50:00 阅读量100353 字数1988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国人哀痛!世人悲恸!今天,我们送别他,更怀念他!这位91岁的老人走了,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1999年 他和丽江的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被列为云南永胜水稻超高产示范基地。


   “当时在涛源镇,有20亩左右超级水稻试验田,1999年8月份试验田经鉴定后,稻田的产量达到吨量,消息也马上传到了袁隆平院士那里,没过几天他就来我们的试验田里亲自验收。”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和忠向记者回忆起1999年关于和袁隆平院士的那段记忆。


和忠


      和忠现在是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高级农艺师,1999年身为丽江地区农科所所长的他,全程陪同袁隆平完成了在源镇的试验田验收工作。


   “当时就接到了袁隆平院士要来试验田的消息,我提前几天就去了涛源,把所有的后勤工作安排好,迎接袁隆平院士的到来。看到他时,第一感觉就是平易近人,穿着简朴。”



      和忠回忆,当时袁隆平带领三十多名水稻专家,亲自下田和农民、科技人员进行交谈。袁隆平对试验田进行了确切分析,他说,涛源镇昼夜温差大,光伏条件好,周围又有水温较高的水源,这样特殊环境才能充分挖掘出优质品种的水稻。1999年验收后,永胜超高产示范基地的水稻亩产超出了1000公斤。


   “我记得当时袁隆平院士还跟我说,我们永胜涛源的特殊环境非常好,可以充分开发品种潜能。但是我们的基础设施落后,示范田不规范,田间设施也不到位。他当时还向原来的云南省农业厅建议给予涛源一定的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


     袁隆平亲自验收涛源试验田也给丽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验收过后,原云南省农业厅采纳袁隆平的意见,在永胜县涛源镇先后建立了专家楼,投入了更多的科技人员,改善涛源的基础设施,规范20亩试验田。之后几年,原国家农业部还在古城区金山农业基地投资了500万,建设了良种繁育基地,水稻良种也得到了更好的培育。


短短几天行程 他的精神让人敬佩 

                            


      “虽然我和袁隆平院士的交流只是短短的几天,但是在这几天里,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首先我看到了他艰苦奋斗的精神,三天的行程中,他并没有要求特殊照顾,当时餐食也是很简单的,他从来也没有抱怨,一心扑在水稻验收上。让我非常震撼的是,当时他已经快要七十岁了,但他还坚持亲自下田和科技人员一起分析水稻,这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认识到,科研人员一定要下到田间,和农民们多交流,多了解农民在科技方面的需求,深入一线,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和忠告诉记者。


       和忠在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了40多年,40多年来,他一直以袁隆平为榜样,为丽江的农业科技研究做着贡献。再过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即将退休,但每每谈起这段经历,他还是觉得自己非常的荣幸。



      2008年秋天,第五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上,袁隆平说:“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研究杂交水稻我不止一次来过云南,曾去过世界少有、国内唯一的水稻高产区和产量潜力测试地永胜县涛源乡(现涛源镇),那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称赞,云南有两个天堂,一个是香格里拉,一个是种水稻的天堂——永胜涛源。1999年试验田亩产1139公斤,最高时产量达到了1290公斤,“不得了啊!”。



        2021年5月22日,这位和丽江有不解之缘的老人辞世了。1999年的涛源试验田留下了您的脚步,留下了您守望的背影,谢谢您,让我们吃饱饭!



记者/杨四娟

编辑/雷凤娇

责编/李铁成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