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radio——市直机关第十三届“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八千里路山海情

2021-05-27 19:09:34 阅读量34587 字数1238

丽江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建党百年 育时代新人”——丽江市直机关第十三届“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精彩回顾



22号选手 周文梅

八千里路山海情




前段时间回老家看望父母,母亲对我说:曾经以为你会和我们祖祖辈辈一样成为一个庄稼人,真的没想到后来你上了大学,现在还端了国家的“铁饭碗”。

这样的对话可能在小凉山千千万万个家庭中上演过;这样的“没想到”可能在小凉山千千万万个父母心中感慨过。而这个“没想到”却是用281人33年的持续坚守和付出换来的,他们就是“海安老师”,小凉山人民口中的“海安舅舅”。

2020年他们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他们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他们犹如一朵常开不败的索玛花,芬芳了整个小凉山。

1988年,初到宁蒗,老师们克服山区的艰苦生活,扛着扁担在田间的垄沟里挑水喝;1994年,为支持朱朝书支教,70多岁的父亲前往云南,却因路途颠簸,不久后在宁蒗辞世;1998年,第三批海安老师到达宁蒗,同年11月,宁蒗发生6.2级地震,他们坚持在抗震棚子里教学,硬是没落下一节课;第六轮支教的蒋柏森老师担任高三年级主任,上大学的儿子留了级,患上抑郁症,大学辅导员让他去开导儿子,妻子为他买好了机票,想到100多名学生即将高考,蒋柏森最终选择了留下。有人质问他原因,他痛苦地说:“儿子和学生,1:100,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如今,海安老师支教的脚步依旧没有停下,一个个动人故事还在延续。连续五轮支教的“最牛钉子户”丁爱军蒋蓉夫妇、为常年饱受“疥疮”之苦的全校女学生申请医药费的郑建华、孙亚琴……每一个“海安舅舅”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他们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命运,为大山深处带来知识、带来思想、也带来了希望。

33年间,海安的骨干老师从八千里外的黄海之滨前赴后继的奔向小凉山,把爱和知识播撒在大山深处。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的海安老师,成功修建了一条教育高速公路,这条路通往宁蒗的每家每户,通往每一个宁蒗人的脑子里。

33年来,海安老师用宝贵的青春和过人的智慧播撒文明的种子,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累计培养了2万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生,其中有9名市高考状元和6名市中考状元,为建设小凉山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对小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海安老师的教育引导下,曾经贫穷落后的宁蒗成为云南教育的标杆,无数少年因知识改变了命运,从放牛娃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传承着海安老师听党召唤、服从大局的政治自觉,爱岗爱教、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艰苦创业、勇争一流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情操,成为小凉山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

八千里云月承载责任与担当,三十三载寒暑见证光荣与梦想。时代在变,人员在换,海安老师扎根宁蒗县、筑梦小凉山的初心始终未变。他们独树一帜的大爱和智慧,精神和业绩,将永久载入中国教育的史册。他们像小凉山的索玛花一样,芬芳了一年又一年!



编辑制作:段琪

编审:李霞、赵文立

终审:马湘、和红军


(发稿编辑:本台报道)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