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8日下午召开的“丽江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6场——永胜县专场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围绕永胜县在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夯实基层基础与深化永胜先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永胜县经济发展及重大项目推进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提问,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积极回答。


问:永胜县在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请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工作情况及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共永胜县委副书记、永胜县人民政府县长熊洋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永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累计投入资金48.4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300个。全县61981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18.02%降为0,群众认可度达到99.56%,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一、我们始终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不懈追求,聚力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累计投入资金7.56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茅草房杈杈房改造、扶贫安居“三大工程”,累计改造41505户农村住房(占全县农村住房的44.3%),全县农村住房条件实现历史性改善。累计投入资金13.14亿元,实施交通项目209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18公里,打通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实施饮水保障及巩固提升工程,全县1411个村民小组饮水安全全部达标,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供水保证率达到95%。全县151个行政村电力、通信、公共文化资源、标准化卫生室等达标率均为100%。群众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二、我们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高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41亿元,实施产业项目320个,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22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全县特色农产业基地规模达62万亩。探索建立农业产业保险、产业扶贫信用贷款等机制,实现“产业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保险”三个“全覆盖”。 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81元、增幅11.4%。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65个,占43%。
三、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持续加强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控辍保学”成果持续强化,累计落实补助资金3.29亿元,资助学生33.7万余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沐风栉雨,再启新程。面对乡村振兴的全新要求,永胜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守住“一条底线”。坚持“四个不摘”,落实“一平台三机制”,持续强化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强化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精准帮扶,坚决守牢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
二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精准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三年增收行动计划,坚持将50%以上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健全完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以食用菌为主的蔬菜产业“一县一业”创建和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确保全县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稳定达18.24%以上,2024年实现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
三是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突出实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建一批“精品示范村”“美丽村庄”“带头示范户”。加快推进“美丽三川”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力争把三川、程海、羊坪等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标杆,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全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问:刚才提到了过去十年永胜县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建引领,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请问,永胜县在夯实基层基础、深化永胜先锋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中共永胜县委副书记周帮友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永胜县委坚定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扛稳扛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为永胜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这是夯实政治基础,党的领导成效更加突出的十年
我们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决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永胜落地落实,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全县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断坚定、规矩意识不断提高,组织体系不断严密,政治生态不断向好,党的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扎实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党员18万余人次。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一线提拔使用科级干部997名;着力集聚爱国奉献各方面优秀人才,多渠道、多领域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22人。扛牢压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政治责任,1800余名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千百年来困扰永胜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9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6198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深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程海保护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创建“美丽县城”,美丽和谐宜居永胜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以食用菌为主的蔬菜产业“一县一业”创建稳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效。
这是筑牢基层基础,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的十年
我们始终坚持从组织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455个,创建省、市、县先锋示范点128个;将51名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清理出村(社区)干部队伍,151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两委”干部全面选优配强;15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吸纳2152名优秀人员加入党组织;423名各领域人才向151个村(社区)汇聚。
这是坚持自我革命,党的政治本色更加纯洁的十年
我们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办法,深挖细查“四风”问题,持之以恒改作风树新风;深入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坚决查处在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中表态多、行动少、敷衍塞责、脱离实际等问题;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77人被立案审查调查,679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不敢腐”的震慑不断加强,“不能腐”的约束不断强化,“不想腐”的自觉不断增强。全县党员干部作风更加务实、状态更加提振、斗志更加昂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下一步,永胜县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紧扣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抓好党建工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争一流、促跨越”的拼劲,苦干实拼,砥砺前行,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问:这十年来,永胜县经济发展及重大项目推进的完成情况取得了哪些新的成效?

中共永胜县委副书记、永胜县人民政府县长熊洋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永胜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县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10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43.3亿元增加到111.8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年均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2.3亿元增加到29.4亿元,年均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5.4亿元增加到39.2亿元,年均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5.7亿元增加到43.2亿元,年均增长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0939元增加到33092元,年均增长9.7%。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10年来,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2.8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37亿元,年均增长8%;2021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 31.75 亿元,较2012年的18.25亿元增加13.5亿元,年均增长6.4%。
——消费市场繁荣发展。10年来,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1亿元增加到2021年24.6亿元,年均增长11.5%。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8.7%、10.2%、11.1%、14.5%。
——居民收入大幅提升。10年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494元增长到33625元,年均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177元增长到14681元,年均增长13%。
——投资总量持续扩大。我们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本、招商为要”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行和全面落实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以钉钉子的精神谋项目、抓项目,引领永胜精彩“蝶变”。10年来,综合交通累计完成投资1321亿元,建成全长186.41公里的华丽、永宾、永宁三条高速公路,完成通村水泥硬化路508.5公里、通乡油路122公里,全县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由瓶颈制约向逐步配套的根本转变;水利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64亿元,实施了小米田水库、扎实德水库、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龙开口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等水利骨干工程,全县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非电工业投资累计完成308亿元,清洁载能、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一批项目投产见效,成为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社会公共事业累计完成投资94.5亿元,教育文化园区、永胜“美丽县城”等一批市政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永胜民族中学实现整体迁建,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分院等项目加快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短板弱项不断补齐,民生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投资累计完成24.5亿元,重点实施了程海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水利骨干应急补水工程、程海流域村落污水收集提升改造工程、程海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程海水质稳定保持Ⅳ类(PH值、氟化物除外),逐年向好。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以“争一流、促跨越”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答好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问”,走好现代化建设“赶考之路”,努力把永胜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绿色发展排头兵、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
问:近年来,生态环境已成为热门的话题,永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中共永胜县委常委、永胜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晏湧回答:
永胜县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流经境内215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永胜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子,守护了永胜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10年来,永胜县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目标,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25.456亿元,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全县12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112个村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已通过省级审查。
一是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积极构建大气污染防治联动体系,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淘汰、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等工作,全面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近年来,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保持优良,达标率为100%。
二是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加强金沙江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抓好程海保护治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落实河(湖)长制,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年度目标要求,2017年以来,金沙江金江桥断面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程海中断面基本稳定保持Ⅳ类水质(pH值、氟化物除外)。县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赵家山箐、老板箐和羊坪水库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城市污水处理率96.4%。
三是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土地生态修复。监督、指导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深入推进历史遗留堆浸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和宝坪铜矿环境问题整治。近十年无突发环境事件。
永胜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6个100”战略思路,把推进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抓手,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加快金沙江干热河谷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
一是培育高原特色农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大力发展以软籽石榴、沃柑、柠檬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打造了具有永胜特色的“米袋子”“菜篮子”和“百果园”,截至目前,全县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27.93万亩,实现综合产值22.85亿元。涌现出了涛源、片角、程海、仁和等一批特色水果产业示范乡镇,以及片角卜甲软籽石榴、仁和高寨芒果等“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了以食用菌为主的蔬菜产业“一县一业”。生猪、黑山羊、肉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建成“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2个、市级产业基地6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17个、家庭农场85家。“永胜软籽石榴”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石榴王”称号,“丽江中源”牌食用菌荣获云南省“10大名品”,3家企业荣获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水利先行,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光照充足的优势,大力实施光伏提水工程,投资2.815亿元分两期建设光伏提水泵站48座,预计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49万亩,目前,一期30座光伏提水泵站已建成投入运行,二期18座光伏提水泵站将于今年完成建设任务。光伏提水工程的实施,有效带动了沿江经济林果产业发展,预计每年带动群众增收6亿元。沿江两岸的荒山荒坡变身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累计投入6.33亿元实施绿色永胜五年行动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0.69万亩,建成生态产业基地5.9万亩、绿色通道243.8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94%。长江“十年禁渔”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实现了金沙江流域重点水域“四清”“四无”目标任务。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把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打造成为推动永胜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亮点、新动能和重要增长点。
问:程海湖是云南省的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在永胜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程海的保护至关重要,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在程海保护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永胜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程海管理局局长、程海镇党委书记李爱文回答:
程海是永胜人民的“母亲湖”,也是世界上唯一仅存天然生长螺旋藻的湖泊。由于历史演变和人为活动的原因,1762年至2021年的260年间,程海水位总体下降近44m,年均下降0.17m。特别是2003年至2019年的16年间,程海水位年均下降0.33m。程海保护治理主要面临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水生态脆弱三大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永胜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断然措施,重拳出击、铁腕治水,“十二五”期间投入5.898亿元、“十三五”期间投入13.02亿元,共完成26个程海保护治理项目。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把脉问诊抓科学治湖。为提高程海保护治理的科学水平,永胜县与清华大学曲久辉院士团队合作,曲久辉、钱易、于丹等8位中国水环境治理权威专家对程海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进行综合会诊、系统评估,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开出“药方”,提出治湖思路,制定治理方案,编制完成《程海保护治理规划(2018-2035年)》,为保护治理程海提供了科学指南。今年,与云南省环科院、云南大学合作成立了程海高原湖泊研究中心,进一步开展科技治湖合作。
二是止降控取抓应急补水。先后实施完成羊坪河、坝箐河季节性应急补水和程海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水利骨干应急补水工程,目前已累计向程海补水9632万立方米。有序推行节水农业灌溉,新增滴灌、喷灌8319.5亩,减少农业生产用水。稳步推进程海湖周供水替代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1万亩的程海东、南片区小水网工程已于今年4月30日完工。严控湖内取水,湖体取水量从2018年的523.5万立方米减少到2021年的91.14万立方米。
三是只减不增抓五退四还。最大限度腾退程海生态空间,依法退出一级保护区房屋54幢、人口273人、农田1662.84 亩、塘坝12个、抽水泵42台,拆除建构筑物9.2万平方米。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拆除规模养殖场2个。目前,除环保和水利设施外,一级保护区内没有一幢建筑,湖周没有商业开发,保持较好自然生态。
四是点面结合抓污染治理。狠抓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目前,程海流域涉及的8358户7549栋房屋污水收集率达 83.67 %。采取“户清扫、组保洁、村集中、镇清运”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沿湖垃圾日产日清。落实“一调两减”措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减大水大肥作物5550 亩;有序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示范县建设项目,程海流域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实行畜禽禁养限养制度,加强畜禽养殖规范管控,程海流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71%。
五是标本兼治抓生态修复。加强程海面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人工造林6500亩、陡坡地生态治理2100亩、退化林修复10000亩、退化草地修复2000亩,建设湖滨生态带20公里,流域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52%提升到了现在的57%。加快程海水生态恢复,增殖放流土著鱼395.47万尾,集中捕捞银鱼年均800吨。
通过努力,2022年6月,程海平均水位较上年同期上升0. 06米,水质明显向好稳定保持在IV类(氟化物、pH除外),除化学需氧量为IV类外,其余指标均达到了Ⅲ类以上,程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下一步,永胜县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湖泊革命”攻坚战决策部署,坚持“保水位、保水质、保生态”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抓好六大革命性举措,掀起程海保护治理新一轮高潮。一是加大水利工程保障力度,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二是实施绿色养殖管控并重,解决畜禽粪污污染问题;三是把准关键环节减少侵蚀,解决水土流失污染问题;四是全力调结构减农药化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五是巩固提升环湖人居环境,解决生产生活污染问题;六是坚持程海流域系统治理,解决水生态脆弱问题。
记者/李 琳 杨国辉
编辑/林 彤
责编/李铁成
新闻热线/0888—5122344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发稿编辑:李琳)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