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古道和马儿,风雨兼程用脚步丈量世界。我有我的背篓和披肩,披戴星辰用脊梁托起一个家……
过去,一部分纳西族家庭的生活图景是这样的:男人们不辞辛劳地在外跑马帮,家里的女人们就用自己的臂膀托起整个家业,无怨无悔。纳西族的女人们没有刺金绣银的华丽装束,却有披星戴月的伟岸图腾。
传统的纳西族女性装束,“披星戴月”是其标志性的特点,其中的“披星”就要从一张厚实的羊皮披肩讲起,取整块纯黑色羊皮,剪裁为上方下圆,上端缝6厘米宽的黑边,下端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辛勤劳苦。除此之外,上方下圆的羊皮还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也称之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所以这张羊皮披肩也被认为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今年78岁的李金凤老先生就和这张羊皮披肩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李老先生家世代为传统皮具制作匠人,他打生下来,就浸润在浓厚的皮具制作氛围里,李老笑称,他来到这个世界呼吸到的第一口空气都弥漫着皮革的味道。李老从12岁开始正式学习皮具制作,现今各种皮具的制作工艺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但对这张羊皮披肩的制作,李老似乎有着特殊的感情。说起羊皮披肩的制作,李老滔滔不绝,从皮料选择到浸泡去脂,从裁剪装饰到蕴含寓意,李老如数家珍。“制作披肩最上乘的材料是只经过一次剪毛工序的黑山羊冬皮,因为冬天的皮毛最为油亮并且不会生虫……”“怎么辨别一张羊皮披肩的好坏,就看它黑的部分是不是够黑,白的部分是不是够白,黑白分明的就是一张好披肩,这个白和黑就代表白天和黑夜了……”
李老告诉记者,要制作出一张品质上乘的羊皮披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工序之繁琐会让每一个初学之人望而生畏。拿到一张羊皮,要先在水中浸泡一天一夜,然后再到烈日下暴晒,晒到半干后用脚揉搓,每张羊皮都要揉上两个小时,直到皮子变软变韧,揉软了的皮子放灶灰裹起来晒在太阳底下。经过多次洒水后,让灶灰的碱性将皮子上还带有的肉腐蚀掉,然后用一把“丫”型的铲刀把皮子上还带有的残肉去除、把皮子铲得平整,洒上糯米面再揉、再铲,一直要到皮子洁白平整,最后再用刀把皮子修剪成U型。到这一步,才仅仅只是拿到一张可以制作披肩的合格材料,后续的镶嵌缝纫对制作者又是一番精缝慢绣的耐心考验。不过制作工艺发展到今天,浸泡搓揉这一繁重琐碎的工序已不再需要皮具匠人亲自完成,如今的羊皮已经在皮料商那里经过了统一严格的处理,交给皮匠的就只有裁剪缝纫的工序了。
尽管披肩的制作工序已然简化了许多,但是会这门手艺的人却越来越少,甚至在李老的家乡,素有“皮革之乡”的束河,情况也不容乐观。为了能让这门手艺得以传扬,李老将一生的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女,如今,儿女的手艺已然可以独当一面。“我希望我可以把父亲的手艺好好传扬下去,不让他失望。”李老的儿子李江福笃定地说。
在李老的记忆中,他的父亲给他的母亲做了一辈子的羊皮披肩,母亲一生也只穿自己丈夫做的披肩。让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妈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家,我能做的不多,只能为她做一辈子的羊皮披肩了……”父亲去世后,他承接下父亲的事业,也继续为母亲制作羊皮披肩,直到母亲去世。“咱们纳西族的女人一生很不容易,无怨无悔地撑起整个家,身上时常背着大背篓负载重物,这张羊皮披肩不仅为她们抵御寒冷,在她们背负重物的时候还能起到阻隔重物,防止摩擦,所以羊皮披肩有时候比家里的丈夫还要体贴……”李老说,现在的服装也许比传统的羊皮披肩要更加轻便保暖,但是他的母亲一生都不愿意换下这身传统的纳西服饰,羊皮披肩更是母亲所珍视的物件,无论冬夏,这张羊皮披肩母亲一直披在身上。“纳西族的这张羊皮披肩不是一张简单的披肩,它啊,承载了纳西族女人们的一生……”采访最后,李老郑重地告诉记者。
▲李金凤的母亲和彦娣
▲全家福
记者/李琳瑛(实习)责编/李 桥 李 铁
监制/和红军 和丽星 总监制/马 湘
新闻热线/0888—5122344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发稿编辑:本台报道)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