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声中的童年

2024-08-04 20:04:46 阅读量29442 字数985

水磨声中的童年


  彭加明(古城区)


我的童年在水磨声中度过,记得那时母亲总是带我去村头的水磨坊磨面,我也常常被水磨单调而有节奏的“呜噜”声催眠。特别是夏夜,迷迷糊糊中听母亲说:“麦面已经磨好了,我背你回家。”我努力睁开惺忪的眼皮,却又耷拉着脑袋睡着了。

九河乡人烟稠密,有近3万人口,粮食加工的压力很大。而中和村水力资源丰富,山沟里有一股长流水,村民随形就势建了两处水磨坊。这两个水磨坊四周绿树掩映、鲜花盛开。这两个磨坊不仅是乡亲们重要的“粮食加工厂”,也是乡亲们相互交流的温馨场所。

我从小喜欢去水磨坊。水磨坊里,装满小麦的竹箩在空地上排着队,按顺序磨面。大人把小麦倒入料斗,料斗下口有一根木棒与上磨盘连接,上磨盘转动时,木棒就会把料斗里的小麦送入磨盘口,麦面就被磨出来了。这种“全自动”的磨面场景让人感到轻松而喜悦。

更有趣的是水流。在落差较大的水流中,采用卧式水轮的是水磨,采用立式水车的是水碓。水磨用来磨面,水碓用来脱粒。水从高处冲击水轮,那水轮、水车一旦转动,下面的机关就联动起来。水流声刷刷,磨盘声呜呜,木棒在磨盘上叮咚作响,水碓点吧嗒吧嗒,加上夏夜里此起彼伏的蛙声演奏出美妙的田园交响曲。

水磨坊。


水磨是公物,供全村免费使用。村里指定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孤寡老人守护,主要是保持环境卫生和避免空转。那时候,村子里特别流行讲故事,老人来了就喜欢讲故事给孩子们听。我记得一位白胡子老人常给我们讲故事、讲村子的人物风情,让我们对他恋恋不舍。

当时,全乡大春种水稻、小春种小麦。小麦在芒种之前收割完毕,然后脱粒、扬场、筛选,经过认真清洗除去浮麦、捡掉砂石,再放在大簸箕里曝晒,最后由生产队长确定合格与否。合格的可以去交公粮,可以分到各家各户当口粮。稻谷在秋天收割,按照同样的流程完成各道工序。

交公粮、余粮是那个年代的头等大事。生产队员的劳动积极性很高,大家在留足口粮后争取多交余粮。我们生产队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村民都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自豪。

1974年,我们村率先兴建小水电站,队里购置了脱粒机、碾米机、磨面机、擀面机,一时电灯闪耀、机器轰鸣。村民还开始添置“三转一响”,大家憧憬“楼上电灯、楼下电话”的美好生活。同时,水磨声成为记忆,渐渐消失在生产生活中。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白   浩

APP编辑:吴   星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