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丽江】我的父亲是南侨机工

2025-10-19 13:12:53 阅读量2970 字数4144


我的父亲是南侨机工


范侨云(古城区)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华大地,疯狂叫嚣“三个月内灭中国”,全国同胞奋起抵抗,抗日怒潮汹涌澎湃。南洋800万名华侨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积极投身到滚滚的抗日热潮中。抗战时期,祖国的半壁江山陷入日寇之手,沿海港口也被日寇封锁,刚建成通车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的唯一国际通道,世界各地和海外华侨支援中国抗日的军需物资全部依靠这条公路输入。这个时候,国家急需大批汽车驾驶人员和机修人员。华侨领袖陈嘉庚为解祖国燃眉之急,在南洋招募大批汽车司机和汽车修理技术人员,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参战。3200余名南侨机工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远涉重洋投奔祖国,来到烽火连天的“抗日生命线”滇缅公路支援祖国抗战。这3200余名南侨机工里,有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的爱国华侨青年司机,他是我的父亲范荣辉。


20世纪40年代,南侨机工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弥漫的战火在滇缅公路上夜以继日地把一车车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缅甸运抵国内、运往前线,南侨机工用身躯筑就了一条炸不断的运输线。南侨机工不仅把近九成的援华物资运回国内,还运送10万名远征军将士入缅作战,组装、抢修数千辆军用、民用车辆,培训出一批批驾驶、机修人员。


滇缅公路沿途山高谷深、地势险恶、道路崎岖、设施简陋,加之日寇飞机狂轰滥炸,路塌桥断,险象丛生。南侨机工历尽艰险,以一公里牺牲一个人的代价保障了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的畅通。抗战胜利后,约1000名南侨机工复员返回南洋,那个来自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的广东籍客家人机工,有幸成为这1000名复员南侨机工中的一员回到了南洋,这个人是我的父亲范荣辉。


20世纪50年代,一名怀有满腔爱国热血的、勇敢的华侨,在南洋一座城市的广场上参加由华侨社团组织的爱国活动。作为升旗手,他在广场上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却不幸被当地警察开枪打伤并逮捕,后经中华华侨公会营救,他被秘密送回祖国,这个人是我的父亲范荣辉。


20世纪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许多爱国华侨被扣上“国民党残渣余孽、里通外国特务”等一系列罪名受到批斗。一个当年怀揣热血与技术勇赴国难的南侨机工、抗战胜利后复员返回南洋又被华侨组织秘密送回国的爱国华侨,流着悲伤至极的泪水烧毁了一切能证明自己身份的资料及家人的联系地址和照片,断绝了和海外父母家人的联系,把痛苦和思念深深埋藏在心底,隐忍着天大的委屈咬紧了牙坚强地生活着,这个人是我的父亲范荣辉。


经历这场运动后,父亲变得谨小慎微,变得沉默寡言,不敢再讲自己的爱国华侨身份。至于自己是南侨机工、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等更是绝口不提,一直到他86岁去世。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灵折磨?这种折磨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灵才能承受?


1954年,父亲被海外华侨组织送回国内时,受到刘少奇同志的亲切接见。刘少奇同志高度赞扬父亲的爱国精神,问他想在哪里工作。父亲说,要去云南,要去陪伴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的机工战友。于是,他来到生命中最值得回忆的云南,来到当年做南侨机工时的驻地下关,在下关汽车总站工作。


在中国自然灾害严重的那几年,我们家经常能收到爷爷寄来的钱、物。那些猪油、白胡椒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珍贵啊。这些珍贵的食物、钱是爷爷从马来西亚寄到香港,由香港的黄海先生转寄给父亲的。我们家就靠着爷爷的接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来,父亲被人逼着和他的父母断绝联系,这一断是彻底的,从此,他和父母再也联系不上了。父亲的后半生注定要在内疚与思念的折磨中度过。


从我记事开始,就看见父亲像一头老黄牛一样默默地工作,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地跑车。他在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从父亲走下轮船、踏上新中国热土的时候,就在心里默默发誓:要用自己的一生报效祖国。


在生活物资非常紧缺的时期,被派去拉运生活物资的必须是相当可靠的人,忠厚老实的父亲经常被派去拉粮食等一些紧缺食物,并且从来不需要押运员跟车。为了能多拉货,父亲在车子后面挂两个拖斗。车子在平路上跑时还可以,但上坡时根本拉不动。父亲就在坡底摘下一个拖斗,先拉一个拖斗到坡顶,把拉上来的拖斗摘下,又下坡把另一个拖斗拉上来。为了抢时间,父亲有时接连几个晚上不睡觉,困了就趴在方向盘上歇息一会儿,病了赶紧买几颗药吃了又上路。不知有多少个大雪封山的寒夜,父亲被困在滴水成冰的山顶守着一车物资,蜷缩在驾驶室里度过漫漫长夜。


父亲的成绩得到了肯定,他多次被授予先进工作者、劳模、标兵等光荣称号,出席过大理州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多次作为大理州和丽江地区的华侨代表参加云南省侨眷、归侨代表大会,连续几年被选为国庆观礼团成员到北京参加国庆盛典。


20世纪60年代初,刚成立不久的丽江汽车总站需要增加人员,父亲第一个报名。原单位不肯放他走,可他一再要求。最终,父亲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建站不久的丽江汽车总站。


刚到丽江时的条件很艰苦,一间住房都没有,父亲弄来一个汽车货厢,把家安置在汽车货厢里,一家人就这样在丽江扎下了根。


我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还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会带着我出车,他把小小的我用带子绑在座位上,边开车边和我说话。沿途吃饭、住宿时,他骄傲地把我介绍给饭店、旅店的工作人员,夸我如何乖巧听话。父亲的驾驶室里总放着一瓶咸菜和一个大口缸,跑车途中他从不和同事一起到饭店吃饭,都是自己买一口缸米饭躲到驾驶室里就着咸菜吃,但是,带上我跑车时,平日里舍不得点菜吃的父亲突然变得大方,领着我到饭店点上一盘菜,我们两人就坐在饭店里慢慢吃。


葱莲。


那时家里的经济不宽裕,但只要父亲出车回到家,就会背着姐姐和弟弟给我零花钱,每次他的大手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大把硬币,总有好几元。长大后,我在外地工作,父亲总是想办法来看我。每次他都坐班车来,与我交谈几句后就匆匆地坐班车回去,从不在我这儿住宿,仅仅因为怕给我添麻烦。


到了晚年,父亲非常思念在马来西亚的父母和亲人,偶尔会给我讲一点他在马来西亚的事。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感受到他那浓烈的赤子情怀。“祖国”“我回到了祖国”“我在祖国工作”,这是他每次讲起自己的经历时说的口头禅。每当提到他的父母,他都会流泪,而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少流泪。“文革”时,父亲被人逼着一把火烧毁了与南洋有关的所有资料,断绝了与海外家人的联系,尊严被人踩在地上。虽然父亲当着造反派的面烧毁了海外家人的联系地址,但他的记忆是烧不掉的,血脉、亲情是烧不断的。“文革”结束后,父亲把记在心里的地址写出来拿到各级侨联,请政府帮助寻找他在海外的家人。几年过去,十几年过去,始终没有半点消息。父亲一趟趟往侨联跑,抱着希望去,每次都失望而归。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可怜的父亲直到去世都没有跟他的海外亲人联系上。


这个勇敢了一辈子、坚强了一辈子的老人,流着思念的泪水离开了人世。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因为父亲的寻亲路实在太漫长、太艰难,一直到走完生命历程。父亲是抱着无可奈何的遗憾走的,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寻亲的决心。此后,只要捕捉到有关马来西亚的人和事,我都格外关注。


知道父亲的南侨机工身份是在2011年7月7日。那天,我在《春城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的是“南侨机工后人重走滇缅路”车队将在昆明西山“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活动。这个车队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80多位南侨机工后人和华侨自驾20余辆越野车,从陈嘉庚故居新加坡怡和轩出发,用一个月时间去追逐前辈的足迹,学习南侨机工的爱国精神。看到这则消息,我想,既然其中有从马来西亚来的人,也许能获得一些亲人的线索。于是,我费尽周折找到车队,把父亲在马来西亚的亲人的姓名、地址交给车队领队,请求他回马来西亚后帮我找找看。


也是在这一天,我幸运地遇到了云南省侨联“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从联谊会的南侨机工名录里,我翻到了父亲的名字,这才知道父亲是南侨机工。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有关南侨机工的资料,这才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那个有着南侨机工身份、一辈子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计得失、始终把爱国放在第一位的老人。


对南侨机工这个英雄群体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后,我百感交集,对南侨机工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如此大的贡献而震撼;对南侨机工这个充满爱国热情和敬业精神的群体充满了无限崇敬。而对我那隐瞒了身份的父亲,更是充满了深深的内疚。


我只知道享受如山的父爱,却不懂得把爱给予父亲。现在,我要尽量弥补。


1911年,父亲出生在广东省丰顺县的一个小山村。7岁时,父亲跟着爷爷、奶奶去马来西亚,在砂拉越古晋生活。1996年11月,父亲在丽江抱憾去世。


我幻想着有一天能替父亲找到他在马来西亚的亲人。这个幻想终于在父亲去世18年后实现了。那天,当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的林韶华博士把找到了父亲的亲人的消息通知我时,我忍不住失声痛哭,为这迟来了几十年的消息,也为这几十年寻找的艰辛,更为父亲没能等到这一天。


我立刻前往古晋,跪倒在爷爷、奶奶的坟墓前,泪水如泉水般涌出来——我终于替父亲找到了他的家,把他带到他日思夜想的父母面前。


我觉得父亲是幸运的:他最终和父母相聚了。然而,有许多南侨机工自从离开南洋就和父母、亲人失去联系,那些牺牲了的机工中,有的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南侨机工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英雄的群体忠诚于祖国,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我想,我作为南侨机工后人,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一曲曲爱国之歌传唱开来,把他们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从古晋回来后,我开始收集、整理南侨机工的资料。为了采访当时还健在的机工、收集更多的资料,我又两次到马来西亚。我用5年时间创作了纪实小说《祖国在我心中》,小说真实再现了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这是一部小说,也是一本关于南侨机工的史料,它的出版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因为,我已经把我的感情和对父辈的敬仰都表达在书里了,我将用它去祭奠所有报效祖国的南侨机工。


通过这部小说,我希望后人永远记住南侨机工这一群体,记住那一段血雨腥风的岁月。还希望大家无论身居何处,都要把祖国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