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丽江】市一中建校120周年有感

2025-10-19 13:11:22 阅读量3003 字数1622


市一中建校120周年有感


李群育(古城区)


丽江市一中建校120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立德树人、爱国爱乡、实事求是、五湖四海、勤教苦学、感恩奉献等办学之路,桃李满天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雪山绵亘金沙长,气局何堂皇。

我祖我宗生此土,是我好故乡。

殖民政策强凌弱,艳羡膏腴壤。

愿将学界渐推广,巩固此金汤。


这是创作于1905年的丽江府中学堂校歌歌词,作者为丽江府中学堂教师赵式铭。


列强不断入侵、国家危在旦夕之际,地处边疆的滇西北各族人民奋勇当先、抵御外侮。这首校歌生动表现了玉壁金川“气局何堂皇”之壮美,世代“生此土”的各族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加快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心声。其中的爱国爱乡、抵御外侮、教育救国、文教兴邦等思想,堪称办学初心。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该校又一鲜明的办学思想。1913年修建的“是亭”,盖取《汉书·景十三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之意,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亭”历经110多年风雨至今犹存,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与“一池春水,辉映千秋事业;满院弦歌,情牵万里山河”“古柏经霜存活翠;雪山映日见奇红”等对联相得益彰。


学校能够成为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的百年名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充分依靠本土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与本土教师同心同德,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推动学校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千万学子也从这里出发走向五湖四海。


120年来,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才俊为己任。立德树人,首先要立爱国爱乡、为国为民之德。丽江虽然地处边远,但“诚心报国”从未居人之后。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凡事关“国之大者”,全校师生积极发声、采取行动,从而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学校的发展。


丽江古城。


抓住清末“废科举、设学校”的历史机遇,才有了丽江府中学堂。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一批批有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不断到这里任教,向广大学生不断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学校的学风、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因此成为“滇西北新文化的摇篮”。


九一八事变后,学校组织了学生抗日义勇军大队,积极进行军事训练准备上前线;全面抗战爆发后,师生纷纷走出校园宣传抗日救国,有的投笔从戎上前线;解放战争时期,师生积极参加革命,为创建滇西北革命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众多学子为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校“新丽江读书会”组织同学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追求真理,倡导民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推进了丽中实事求是探求真理的学风。不少师生逐步接触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丽江纳西族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学校输送到各大学的众多学子成为国家建设、发展最需要的人才,并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作贡献。如,和琼曾主持参与第一辆“红旗”轿车、“东风”汽车的设计生产工作;李澍参与成昆铁路、川黔铁路、南昆铁路的勘测、设计工作;赵连璧、杨裔庚分别参与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的普查勘探和开发工作;牛存信在稀有金属和铀矿的地质矿床研究与开发领域成果显著。二是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如,和成干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隐姓埋名20年,获国家“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贡献”荣誉奖章;和致经长期从事集成电路研究,曾填补我国军事电子领域空白,荣获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景先长期进行军用电子产品研究试制工作,为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和协春为红外线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防及军事装备中的应用作出积极贡献,获首届中国科技大会科技进步奖。三是为发展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体育事业作贡献。四是为发展特色经济作贡献。


改革开放后,学校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人才辈出,无数校友成为家乡、母校的骄傲。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