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制药记
彭加明(古城区)
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读高中。那时,强调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我们在学校也能学到很多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当时,很多学校有自己的校田或自办工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想方设法降低学习费用。我就读的学校就有个校办工厂——丽江县四中制药厂,主要生产黄连素片。因为我个头小,身单力薄,班主任就照顾我和另一名同学去制药厂参加生产劳动。走进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我看到各种制药的机器、设备,还有像实验室里一样的瓶瓶罐罐、成堆的黄连根、各色各样的工具。厂长是个英俊、精壮的小伙子,平时话不多,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他对我们说,制药需在无菌环境中进行,要注意卫生,勤洗手洗头,穿着要洁净,指甲别太长。制药中用到镪酸,要注意安全。
生产药片的第一步是从药材仓库里提取原材料。这些黄连根是同学们从田野里挖来、晒干后交到学校的,每人一年交12斤晒干的黄连根。我们每次要提取200公斤,用地秤称过后在院坝里切片。我和同学一人持铡刀、一人喂黄连根,将原料切成薄片。第二步是用撮箕将切片转运到两个泡池里。那两个水泥池有一人高,我们脚踩小梯子,有条不紊地把切片倒进去。之后,厂长会来检查、验收,他用钉耙将材料弄平,认为合格后就开始浸泡。浸泡是第三步。学校在食堂旁建了个水池,水池里是清澈的山泉水,我和同学或挑水或提水灌到水泥池里,让水面高出黄连根50厘米以上。浸泡需要48小时,期间还要不时翻动,以让有效成分充分析出,但厂长为了不影响我们学习,都是他去翻动。第四步最为关键,就是把药水从液态转化为固态。经过充分浸泡后的黄连根浸出了黄黄的药水,厂长用量筒取出一点样品拿去实验室测试浓度。浓度达标后,我们就通过水泥池底部的水龙头把药水全部放出来,注入一个大木缸里。厂长说,其实制药也不难,原理跟卤水点豆腐差不多。但因为有一定危险,这个环节就由他来操作。他让我们穿上防护服,防止镪酸和药水溅到眼睛和皮肤。他也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眼镜、塑胶手套,拿出盐酸瓶倒入量筒,一般是量取300毫升。他说,这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把水溅到盐酸上,那样会释放出很大的热量,甚至发生爆炸。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都是关上门小心翼翼地操作。厂长让一人手持木浆在木缸里顺时针轻轻划动,把药水转动起来,然后,十分小心地把量筒里的盐酸轻轻倒入药水中。我们一边搅动一边看到,原来浑浊的水逐渐变成了颗粒状的悬浊液。由于盐酸的作用,水缸也微微冒着热气。阳光从窗户射进来,水汽被映照成丝丝缕缕升腾而上。
等颗粒物全部析出之后,需要等待2小时进行沉淀。水缸上层的水清了,就用虹吸的方式把它吸走,留下的沉淀物就是宝贵的黄连素,厂长把这些沉淀物全部取出放到托盘中。下一步是将这些粗胚烘成干片后制作成精粉。药厂没有打粉机器,由我和同学用厚竹片压碎后研磨。干片比较脆,碾压并不难,但一天下来,眼睛里、眉毛上、鼻孔里、嘴巴里还是沾染了不少粉尘,嘴里还全是苦味,连汗也是黄色的。最后的一步是压片并装瓶。这一步比较简单,因为有压片机。我们将一定量的食用淀粉掺入黄连素粉剂中混合均匀,厂长在压片机上换上相应的孔洞,然后将压片机通上电。粉剂被压成片剂,就大功告成。这机器还能自动计数,但是,为了保证准确,我们还是再次进行人工计数,将药片放在铺好的纸片上,一边计数一边用镊子装瓶,每100片装为一小瓶。看到这些产品被装进印有丽江县四中制药厂标签的小瓶中,我有一种成就感。艰难岁月里,人们化苦为甜。勤工俭学的往事成了我的美好记忆。
编辑:白 浩
APP编辑:吴 星
二审:和继贤
【版权声明】本页面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页面的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