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支拉姆诗集
《阿妈的火塘》读后
李芋枚(丽江师院)
今年7月20日,女诗人谷摩喜·独支拉姆的诗集《阿妈的火塘》首发式在丽江古城诗云书社举行。这本收录了近200首诗歌、厚达200多页的诗集,分4个篇章全面反映了独支拉姆这位摩梭女诗人的心路历程。仔细读过该诗集,我不得不叹服于她对故土、亲人、朋友的深深眷恋、不尽赞美、无限真情。
用诗意的语言呈现
摩梭文化的独特魅力
独支拉姆的诗歌深深烙上了摩梭文化的符号,开篇《阿妈的火塘》非常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摩梭文化的独特魅力。首先是摩梭人的传统住宅:“摩梭院落的东面/是祖母居住的地方/木屋中的男柱和女柱/来自同一棵树/祖母屋中间向阳的屋子/是家族孩子出生的地方/而阴面的死门/是家族人辞世后送出的地方/阿妈的火塘/是祖母屋的心脏。”可以看出,摩梭人的住房是与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婚姻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祖母屋在摩梭人心中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的每个角落、每处布置都淋漓尽致地展示着摩梭人的文化、思想和智慧。第二节主要反映了摩梭人的日常禁忌:“请低头/男左女右出脚进门槛/不能说脏话、丑话……更不能从人前跨过/屋内不能吹口哨/屋内不能打伞/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不能用筷子敲碗、打猫……不能歧视聋、哑、病、残、痴/不能偷、蒙、拐、骗、坑、抢。”诗人连用了16个“不能”。其实,真正的禁忌不囿于此,它们旨在唤醒人们做人做事时应该有敬畏之心,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这些禁忌调节着摩梭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渗入摩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规范摩梭人的内部秩序和道德行为、维护个人和群体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第三节,诗人生动地描绘了“舅为大、母为尊、女为贵”的母系家庭文化:“摩梭人的成人礼上/格姆、众神和大伙一起/围住阿妈的火塘/烤火、煨茶、烧香、吃麦芽糖/日深/有舅舅们操心……天下太大,以火塘为家,世间太吵,有爱撑腰。”部分摩梭人至今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走婚”。“走婚”充分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重女不轻男的表现。这一节中反复出现了摩梭人的火塘文化,“火塘是摩梭人家庭生活的中心,敬神、吃饭、待客、聊天、出生、死亡、做法事等都要在火塘边进行”。诗人巧妙地将阿妈、火塘这二者放在一起,因为,妈妈是世界上最能给予我们心灵温暖的人,而火塘是能给我们身体带来温暖的、能吃上热食的地方,有阿妈的地方就有火塘,火塘因阿妈而不熄。摩梭人行走世间的底气,是火塘和亲人给的,比金钱还要靠谱。摩梭人从小就在火塘周围感受大家庭源源不断的关爱和温暖,这里如摩梭人的“能量加油站”。不管取暖工具如何智能化,属于摩梭人的火塘带来的温暖和幸福始终留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而这样的文化也一定会被永久流传。
女诗人对故乡的书写非常细腻,如在《吉祥的云彩》《泸沽湖的海藻花》《故乡》《斯布阿纳瓦》《遥远的清晨》中,开起来像酥油灯的高原水生植物海藻花、摩梭人的“晴雨表”格姆女神山、“遥远的清晨中女神不小心掉落的翠绿的耳坠”的里格岛、摩梭人独特的湖中交通工具猪槽船等都得到传神、细腻的表现。在《摩梭女人》中,诗人将女性的服饰写得很有意境:“拈一抹朝霞/做成金边衣/剪一片白云/织成百褶裙/用青松堆成发髻/彩虹当作腰带/再戴上月亮的耳环/星星的珠串……”在瑰丽的想象中具体地呈现出摩梭女性服饰中最重要的头饰、耳环、金边上衣、百褶裙、腰带,它们色彩丰富、精致华丽,体现出摩梭人的审美情趣,以及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可想而知,婀娜多姿的摩梭女性穿着这样精美的服饰在泸沽湖划着猪槽船、在花楼等着心上人,那是何等美丽动人。独支拉姆还提到了摩梭人的丧葬仪式:“你安详地在火塘边走了/没有多说一个字/喇嘛的诵经声/以及不眠的酥油灯/安慰着疼痛/以及内心的无能为力。”(《不再忧伤》) “村里的老人们过世后/族人把火化后的骨灰/用背篓装了/撒在宁蒗河/在喇嘛的诵经声中/让他们魂归故里。”(《宁蒗河》)摩梭人的丧葬习俗总体上依然保持着厚葬的传统,摩梭人认为,“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消亡,灵魂依然存在,人死后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灵魂会回到祖源地”。这些繁复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生死观,还通过隆重的仪式表达出对死者的敬重和不舍。
当然,泸沽湖作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除了温暖的火塘、浓郁的罐罐茶、勤劳温柔的摩梭姑娘、强壮帅气的摩梭小伙子,绝对少不了清香甘甜的苏里玛酒和热烈奔放的甲搓舞:“美酒已斟满/金笛已吹圆/喉咙已打开/脚底已冒烟……仁慈的众神/也赶来凑热闹/和姑娘、小伙一起/3天3夜不睡觉/跳得草木绿/跳得花儿开。”(《摩梭甲搓》)甲搓舞是摩梭人的传统舞蹈,与摩梭人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战争、婚恋等有很深的渊源,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梭人不仅热情好客,还能歌善舞,因此,在重要的日子或闲暇之余,他们燃起熊熊篝火,穿着鲜艳的服装,在房前屋后空旷的地方、在热烈的氛围中翩翩起舞。如果你是游客,他们一定会热情邀请你加入。明快的节奏诠释着最真实、自然的摩梭风情,多样的舞蹈形式展现了历史气息、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也反映出摩梭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人还反复提到宁蒗县独有的饮食习俗:“大碗酒、荞粑粑、坨坨肉/腊肉酸菜、红豆汤/藏着宁蒗人的味儿/以及小凉山的魂……”(《今夜只想梦见宁蒗河》)“如果你来自远方/欢迎你入座/摩梭人会端出喷香的猪膘肉/香甜的麦芽糖/再倒上醉人的咣当酒/醇香的苏里玛酒/温暖你。”(《冉巴拉》)每个人对家乡美食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因为,这是对自己文化和身份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它们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摩梭人生活在依山傍水的泸沽湖畔,为了应对变化无常的气候,聪慧的摩梭人也把大自然的恩赐融入饮食文化中,制作出一道道令人垂涎三尺的摩梭美食:酥油茶、猪膘肉、肉灌肠、香肠、米灌肠、苏里玛酒、烟熏鱼、羊油血肠……这些是摩梭人的餐桌标配,它们的味道蔓延了千年,润养了世世代代的摩梭儿女。走入小凉山,就如走进一个美食的世界、一个人情的世界,品尝美食自然是深入了解当地人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独支拉姆的诗歌也对摩梭人非常重要的节日作了描绘,读完《摩梭人的转山节》一诗,脑子里不断浮现的是格姆女神的传说。五彩斑斓的节日盛装、丰盛的美味佳肴、风里飞扬的经幡、香烟缭绕的神山、回荡在天地之间的诵经声、祈福时的虔诚面容、欢快的歌声和舞蹈、骑马射箭的激烈……这个延续千年的节日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心灵的洗礼,令人心向往之。《故乡的端午节》反映了摩梭人在端午节喜欢用猪脚、火腿炖药的习俗。在宁蒗,粽子不是端午节的主角,上山挖草药、上街卖草药、回家煮草药才是最独特的过节方式。
读独支拉姆的诗歌,犹如打开了一幅幅摩梭风情画卷,她在不断解锁摩梭人的文化密码。但是,不管她如何挖掘、解读,对于外来者,摩梭文化的神秘和美好如镜中花、水中月,如梦似幻。不过,留给我的珍贵记忆却挥之不去、永存于心。
用诗歌关注现实生活
独支拉姆的大量诗歌从早期的浪漫想象、对大自然和个人情感的抒怀,逐渐转变为对现实的关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齐心抗疫,诗人以敏锐的直觉捕捉到了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们。如:《逆行爱人》中在防疫过程中牺牲的战友;《白衣天使》中誓要打赢这场无硝烟战争的医务人员;《阿丹阁的红绿灯口》中冒着被感染风险也要去值班的那两个人;《西藏的白》中突然拉响的警报和全副武装的抗疫人员;《窝棚里的战友》中因执行紧急任务啃着半截洋芋的可爱战友;《我想用力拥抱你》中做饭的嫂子、死守关卡的老领导,还有那些不知名的送口罩、送食物的好人……这些最美逆行者的故事是写不完的,而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关心整个人类所遭受的痛苦,平静的叙述中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这些平凡的工作者或是普通人身上却闪现出无私、互爱的品质。从独支拉姆的诗行中,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可怕的病毒,而是一种在极端情况下燃起的希望、温暖和乐观主义精神。这恰好也彰显了女诗人的诗歌中的柔性之美。
独支拉姆的诗歌还关注脱贫攻坚中那些兢兢业业的工作队员:“木呷当扶贫队长已经4年了/他随身的背包里/总是装着一本厚厚的日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摩梭人舅舅家的房屋需要重建/普米族阿妈家的果树需要技术指导/彝族阿普家的水窖又漏水了/傈僳族老表家放牛的姑娘/听说辍学都一个星期了……那天我们恶作剧把木呷的笔记本藏起来/木呷急坏了/茶不思、饭不想/一副丢魂落魄的样子/我们赶紧还给他/他憨憨地笑了/宝贝一样急忙揣入怀中……”(《木呷的日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故事,或惊天动地,或平平淡淡,不管是哪种,都能让人感慨万千。木呷奔走在艰辛的扶贫路上,从他的工作日记可以知道,他是把心放在老百姓身上的,老百姓的烦心事必须逐一解决。当日记本不翼而飞,他焦急;当日记本失而复得,他喜悦。这样一位憨厚、朴实又富有担当精神的扶贫队长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佩?像这样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抛小家、为大家,对老百姓的任何事都全力以赴的人物形象,在独支拉姆的其他诗歌中也非常多。如:《警察爸妈》中连陪同女儿吃饭、玩耍、开家长会都是奢望的警察夫妻;《遇见雪花的美》中为了完成扫黑除恶任务一丝不苟、天天加班加点却毫无怨言的同事们;《宁蒗“1·2”地震》中在春节仍旧奋战一线抢险救灾的党员;《当你张开双臂》中驻守在喀喇昆仑山的英雄们……同样,诗人仅用朴素的文字描述一个个人物形象,但读者仍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对于高尚人格的崇尚、欣赏之情。
对于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给自己家乡带来的变化,拉姆也不吝赞美和欣喜之情:“新农村建设/东沙坝争创民族示范村/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不仅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村里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来自星星的村庄》)这种新农村的崭新面貌和给村民们带来的生活变化及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画面在《拉珠和狼》《东风乡》《当我们走进你,我的母校》《金龙山》《江湾对面的老家》等诗歌当中得到了进一步展现。诗人创作这些诗歌源于真实体验,质朴的风格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说明,独支拉姆的诗歌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在诗集的其他部分,独支拉姆还高度赞美了古城区、玉龙县的山山水水。她游览过的地方,以及见到的美景、美食、花鸟鱼虫、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笔下的创作题材。我惊叹她经历无数艰辛以后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和奋发图强,折服于她可以熟练地用非母语记录摩梭文化。她还从少数民族女性的视角真切反映了现代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独支拉姆的文字清新、素雅又不乏风趣、幽默,一些方言更添烟火气息和俏皮之感。最重要的是,她的创作并未沉浸在对个人日常、爱恋和苦痛的书写中,表达的内容宽广。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赞美,对人类和现实、自然和众生的关注,使得她的诗歌从与女人的对话变成对现实的忧思。
独支拉姆的作品为摩梭女性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的作品不仅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还丰富了文学领域的多样性。
【版权声明】本页面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页面的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