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老树新花香犹浓

2024-09-16 11:17:59 阅读量8188 字数1669

老树新花香犹浓


——“中国民俗新读丛书”总序


白庚胜(中国作协)


由我与刘晔原、万建中两位先生主编的10卷本“中国民俗新读丛书”将于近日正式出版。这得益于各卷作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学术探讨,以及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贡献,也得益于中国石化出版社的文化责任、社会担当。

民俗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与官俗一道构成一族、一国的文化传统,具有基因性、基本性、基础性、基层性等特点,对继承与坚守民族根脉、唤醒文化自觉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借鉴与消化外来文化能力、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文化认同和文化自尊自豪、弘扬民族精神,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这份丰富的遗产,中华民族素有自觉不自觉的传承历史:或创造不止,或承继无衰,或享受绵绵,或设官采风问俗,或立机构资治润政,以知民生、观厚薄、移风易俗,同时遗留下卷帙浩繁的宝典。对于它们,历代文人墨客中亦多有集腋成裘者、刻意点评者、把玩赏析者、奉为圭臬者、鄙视轻蔑者、改革移易者、弃如敝屣者、鼓吹踏上千脚者……形成了中国民俗及其认识史的洋洋大观,并影响到周边汉字文化圈的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


仰望玉龙雪山。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中国民俗文化正是这样的珍贵遗产。它的体量过于庞大,它的结构过于复杂,它的关系过于纷繁,它的功用过于多样,它所历经的时间过于漫长,它所覆盖的空间过于辽阔,它的渗透无所不在。面对它的宏富、博大,我们引以为豪、享受无比,也空前痛感自己的渺小、肤浅——一如汪洋大海面前的滴水、泰山脚下的微尘。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小学生”的我们,应该釆取的态度当然是:怀着谦卑之心释读它、理解它,并将学习心得与读者共享,用以普及民俗知识、引发民俗意识、激发民俗情感、品味民俗精髓、体会民俗经验、感受人民文化的温度与力度,从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后,产生保护、传承、转型、利用它的冲动与责任、创意与技术,提炼出认识它的理论与方法,把有关行为上升到静态和动态结合、思想与行动并举的文化自觉。由于中国民俗文化被风吹雨打良久,又处在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唯有从识读迈开文化自识的步履,才能达成文化自救自存、守正创新的目的。

这套丛书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启动编纂的。我们知道,在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狂飙突进之后,许多新成果、新发现给人们提供了对旧俗作“新读”的可能;在新时代里优秀传统文化备受尊崇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需要有新的引领;在“旅游+文化”之风席卷祖国大地之际,人们需要处理好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国家已确立包括民俗学、民间文学、非遗学在内的文化遗产学学科地位的条件下,教育界、学术界都在期盼着分享当代民俗学的最新认识成果;在中国社会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人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主体与客体、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认知维度。

玉湖风景。


这次,我们仅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民俗中找出十大类作为“新读”的尝试。主编这套丛书的初衷是:组织首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民俗学新生力量,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对古老民俗文化的形态、内涵作审视,并观察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功用性、流变性,深刻解读它们对于重建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以及它在市场经济、高科技环境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社会协调、心灵安定、精神家园常青等方面所能发生的效力。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收获满满。由于所有作者的共同努力,这套丛书充溢着新的气象、风格、文思、可能,为我们继续与时俱进地组织推进这一事业增强了信心。当然,由于是“新读”而非“精读”,各卷本的质量尚有高低、各位作者的立意与实力存在不同,丛书的整体也不尽完美。可贵的是,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让人们确信古俗是可以也应该“新读”的。唯“新读”才得新义、作新解、为新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承中华文化薪火。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版权声明】本页面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页面的任何内容。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版权声明:丽江网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丽江网的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