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丽江】《云南考古史话》后记

2024-11-03 20:46:33 阅读量11769 字数1302


《云南考古史话》后记


木基元(昆明市)文/图


写完《云南考古史话》后,我长松一口气。

两年前,承云南民族大学王明东教授相邀,与诸位同好一起接下云南省社科规划科普重大项目“云南史话丛书”。对我来说,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挑战。

1979年9月,我考入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具有深厚学识、知人善任的院长马曜超前谋划,格外关注建设、发展人文学科;系主任王宏道教授协调上下、广罗人才,为我们配置最强师资、设置最好课程;根据学生的要求,该系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开设《云南考古》课程,邀请汪宁生、李昆声、张增祺、王大道等校内外专家授课,让我们受益良多。1983年,我毕业时怀揣教材《云南考古》走上文物考古之路。短短数年间,金沙江丽江段河谷发现石棺墓和青铜文化遗物、“三江口”征集到东汉时期的蜀郡铁锸、永胜县发现春秋末期的万家坝型铜鼓,这些填补了地方历史文化的空白,我也付出了许多心血。1986年,我的处女作《丽江金沙江河谷石棺葬初探》发表,随即被《新华文摘》摘要存目。1990年,我加入中国考古学会。

1993年底,我被调到省城继续从事文博工作。虽与考古一线渐行渐远,但与民族考古学体系越走越近,征集文物、策划展览、著书立说成为我的日常。2008年起,云南省社科联组织编纂《云南社会科学年鉴》,邀我为考古篇的撰稿人。2024年,中央统战部调研滇、藏考古成果,云南省民宗委把相关任务交给我。

牛虎铜案。


接到执笔《云南考古史话》的任务后,我以近年来在云岭大讲堂讲述的《云南考古70年》为主线设计书稿大纲,翻读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诸位师友赠予的专著,及时、准确掌握云南考古新发现、新研究成果,省去了收集、研究资料之苦,为作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40多年前,我初涉云南文物考古圈,当时只有省博物馆和10个州(市)文管所,从业人员百人左右,设备简陋,条件受限。而今,据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字,云南省在册博物馆数量已达186个,从业人员也大幅增长,且有高学历、多学科、多专业的人员加盟,各种设备日益精良,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目不暇接。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否大体把握云南考古学科发展的脉络,展示日新月异的发现和成果?我实在有些忐忑。为此,在设计篇目时,除了按考古学的时代序列介绍常规知识外,增加了慢轮制陶、手工造纸、二牛抬杠等发源于中原、至今还被云南各民族使用的生产技艺作比较研究;增加了两章:《云南考古的先行者》专门为李家瑞、方国瑜、孙太初、汪宁生、宋兆麟、张增祺、李昆声等7位先贤立了传记;《附录》罗列云南考古大事记、云南考古权威著作和重要文献目录。有志于云南考古研究的后学,可以通过所列151本专著、229篇重要文献为基础延伸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并实现新的跨越。

感谢云南省社科联的关心和信任,让我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本书写作过程中,引用了一批图文资料,恕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谢。本书付梓之际,对帮助我完成此书的所有人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难免有错漏之处,望方家批评指正。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