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推进旅游促“三交”
和一兰(市委党校)
从1994年云南省政府滇西北旅游规划丽江现场办公会提出“开发丽江”以来,丽江历届党委、政府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丽江逐步走上了旅游业主导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路子。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下简称旅游促“三交”),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省制定出台《关于贯彻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的指导性意见》,丽江市按照国家、省的文件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丽江市贯彻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出台以来,丽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通过旅游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旅游注入新内涵,赋予旅游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在深入推进旅游促“三交”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在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丽江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但是,当前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力度还不够。在旅游活动的设计、部署中,如果不能把这些重要内容和素材充分体现出来,就难以突出丽江独具的特色,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二是旅游产品尚缺乏体验性,游客参与度不高。丽江的有些景区景点中虽然融入了一些民族团结和“三交”的元素,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具有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未能真正触动游客的内心;有些景区虽然开发了具有一定体验性的旅游产品,但因缺乏趣味性或没有个性化,无法使游客得到深度体验,游客热情不高,参与度低。
格姆山。
三是游客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三交”不够。游客来到丽江,往往都有了解丽江风土人情的强烈愿望,这也是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应有之义,而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是跟丽江居民进行频繁的接触,融入其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去进行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但是,目前游客无法在各景区看到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更不可能了解到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其结果就是文化内涵不断减少、游客体验感变差,很难实现以旅游促“三交”的目的。四是导游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讲解不够深入。丽江导游队伍从整体上来讲,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对地方历史文化了解不多或不够深入,所以,在面向游客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无法阐释背后更深入、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内涵。有的导游甚至把民族文化或风俗习惯庸俗化、扭曲化,非常不利于“三交”。针对上述存在的几个问题,笔者建议:一、加大对民族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开发力度,着力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增强游客参与性。二、加快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为“三交”创造条件。依托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民居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选取一些保留比较完整、地域特色突出的传统民居,着力打造精品民宿,发展乡村旅居新业态。三、打造农事活动参与体验业态。利用村落周边的田园风光和林果种植业,开辟供游客参与体验当地农事活动的区域,融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四、打造民俗活动互动交融业态。利用传统村落中流传下来的民间民俗和节庆活动等文化资源,适时举办文旅节庆活动,将民族节庆活动打造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载体,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五、打造非遗展示传承业态。由传承人向游客展示和传授技艺,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丽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拉近游客与丽江居民之间的距离,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真正实现旅游促“三交”的目的。六、不断提升导游的文化素养和讲解水平。在导游培训中增加民族文化历史和地方风土人情方面课程的比重,深化市情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导游的文化素养;对凡涉及民族“三交”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游词,相关部门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与历史和事实不相符的情况;通过定期举办全市导游或讲解员现场讲解比赛活动,评选出优秀导游和讲解员予以奖励,促进导游讲解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更优质的服务带给游客全新体验。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