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光·丽江篇章】“鱼痴”老兵23年守护 让土著鱼回归程海

2025-05-14 09:33:12 阅读量11515 字数1668


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

会员单位——永胜县创意工贸有限公司

  
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永胜县创意工贸有限公司,位于永胜县程海畔。公司创始人苏学敏,凭借23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将程海五大土著鱼种类从濒临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并使其种群数量恢复至稳定保种水平,通过持续增殖放流,实现了土著鱼种的生态延续。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苏学敏以军人的坚韧与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程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学敏在鱼塘旁观察水中游动的鱼群。(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五月的程海畔,凤凰花开似火,游客纷至沓来。正值喂鱼时间,苏学敏手持饲料桶,将鱼食均匀地撒向鱼。成群的白条鱼在池子里游动觅食,激起层层水花,站在鱼塘旁的苏学敏,凝视着水中游动的鱼群,眼中流露出满足与自豪。

永胜县创意工贸有限公司——省级水产种业基地。(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多年的养鱼经历,让我对这些鱼儿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苏学敏说,将它们养好了放入程海中,希望让子孙后代看到鱼儿在程海里自由成长,水变得更加清澈透明。


1978年,18岁的苏学敏穿上军装,在新疆独库公路和秦皇岛煤港建设中挥洒青春。5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敢为人先、永不言弃的品格。1983年退伍回乡后,他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从一个车辆修理铺开始起步创业。1996年丽江发生大地震,他带领公司员工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面对家乡干热河谷植被稀少的问题,他投资百万建立生物农药基地。2002年,面对程海污染严重、五大土著鱼种类濒临灭绝的严峻形势,42岁的苏学敏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出售公司资产,全身心投入到土著鱼的保种和繁育中。为了寻找原种,他高价从渔民手中收购;为了克服技术难题,他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日夜守在鱼塘边,仔细观察和记录。


苏学敏正在喂鱼。(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程海土著鱼经过20多年的保育和繁殖,取得了较大突破。程海白鱼、圆吻鲴、杞麓鲤、中华倒刺鲃等品种都已实现规模化繁育。目前,程海白鱼、圆吻鲴、程海鲤等3个品种已进行增殖放流,数量逐年增加。”苏学敏说。

苏学敏向记者详细介绍循环水养殖过程。(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截至目前,在苏学敏的推动下,已向程海多次增殖放流红翅鱼300余万尾,其中,由苏学敏无偿放流的鱼价值超过1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苏学敏提出的“以鱼治湖”理念也迎来曙光:土著鱼有效抑制了外来物种,苦草狐尾藻净化了水质,“鱼草共生”的生态链让湖水重现清澈。如今,程海五大土著鱼品种的保种繁育均获成功,红翅鱼种群数量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白条鱼已达到增殖放流的规模。此外,程海鲤鱼、青鱼、花鱼等品种的保种繁育也取得成功,可以进行规模化繁育。


成群的白条鱼在池里游动觅食。(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去年,我们得到了省级项目的支持,建立了两个车间,共有22个大桶,每个桶的产量在2吨到5吨之间。目前,我们正在试验养殖程海白鱼、程海圆吻鲴、程海中华倒刺鲃、程海鲤等4个品种。一旦技术成熟,我们将进行规模化养殖。” 苏学敏说。


如今,花甲之年的苏学敏依然没有停下奋进步伐。他以程海五大品种土著鱼的增殖扩繁为契机,积极推动科普馆与科普栈道建设,程海的湖水生态模拟试验示范区建设,以及永胜县程海保护治理及渔、文、旅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的落地实施。他聚焦高原湖泊研究,通过稻鱼共养项目试验、程海土著鱼养殖工程试验示范等项目的实施,提供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永胜县创意工贸有限公司土著鱼养殖基地全貌。(资料图)

“目前,公司已成功申请11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级水产种业基地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今年有望培育优质鱼苗超千万尾。苏学敏介绍,未来,公司将持续推进程海土著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增殖放流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池塘、稻田、水库等发展养殖产业,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记者/赵丽军

责编/王君霞

二审/和众学

终审/和丽星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