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丽江】以诗歌的名义与丽江相处

2025-05-25 19:17:00 阅读量5952 字数3291


以诗歌的名义与丽江相处


——《丽江诗篇》自序


李志宏(古城区)


以丽江的地理环境、地理血型、民族标识为创作对象的语言劳动始于2015年。这一年,我正式在丽江定居,在这里不显山不露水地混迹于市井。在我之前,不知有多少人出没在去丽江探秘、皈依或朝拜的路途中,不知道丽江传递给他们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是否如同这片土地给我的自然恩泽、文化滋养、精神激励、神谕暗示一样,被赋予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是否像我一样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就找到了与丽江相处的秘诀、迅速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并循着这种基调走向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象和人文图景?


以探索和求知为主,我把生命中的痛楚与欢乐、时光流逝的焦虑与恐慌、生存空间的变迁、现实生活的真相真实表达出来。


我珍视每一次遇见,珍视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并从中体悟机缘巧合。7年间,我处处遇到惊喜,时时碰到意外,这些意料之外呈现的情景促使我用诗歌描述出来。可以肯定地说,我在丽江这个创作现场孕育出的200多首诗歌,每一首都与有着悠久人文传统和历史遗韵的地理环境保持着某种缄默,与这里的灵山圣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丽江就是我生发诗情的所在,亦是情不由己吟咏的风水宝地。


7年来,我习惯了直接将这个地理空间里年复一年发芽、开花、结果的花草树木的盛衰枯荣描述出来。或者借助特殊时节、事物、劳动散发出来的清新气息,在风、霜、雨、雪、雷电映衬下呈现出来的奇异景象和某个时辰所处情绪,适当以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用无所不能的汉语倾诉出来。在那个季节、那个场域、那种情形下言说我在意和关切的事物,以及事物按一定的物质肌理和时序生发的奇妙景象。那些与司空见惯截然相反的演进结果和呈现方式,触动我试着摒弃惯常思维,将多维空间萌生的意外描述和惊喜状态下刹那间涌动在脑海里的各种暗示肯定下来,用自己个性化的诗歌语言,在白纸黑字间重新估量心与物相应和时要经历一场怎样的情感博弈。



这种地理烙印并非我有意地、硬生生地戳上去,也不是固执地将丽江的自然、人文色彩在写作前虚构。我在创作这些诗歌时,已经完全将自己放逐到丽江这个生活空间。首先,我把自己的生活安置到丽江,不仅在这儿购置了房屋,甚至把在异地“梦游”惯了的户籍落在丽江。如此一来,我反而轻松了许多,没有了游历和漂泊、焦虑和恐慌,归宿意识渐渐深重起来,木楔那样嵌入生活的缝隙里。特别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竭力想淡出纷扰、远离“主流”,就想收拾好心情,找个与童年记忆相似的生活现场过平庸、平静、平淡的生活。丽江恰好可以满足我的这些要求。再者,在迪庆高原待久了,身体难免或多或少有疾病隐患,随着生理机能衰减和心理恐惧障碍的日渐强烈,自然就萌生了从大地阶梯的顶级慢慢退回到适合孵化梦想、回忆青春的地理台阶安放灵魂的想法。


除此之外,丽江的山水、人文环境与我追求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比较接近。尽管我们已经回不到农耕文明孕育的阡陌、沟渠、田园、小桥、流水、人家的悠然景致,以及男耕女织、相夫教子的理想生活。但是,在丽江,每每在大街小巷、社区商场、机场车站听到剔除了“骨头”的纳西语,我的心就会柔软下来、安稳下来。茫茫人海里与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我也会把他们当作兄弟姐妹,当作同路人或寻梦者。似乎在寻访安身立命归宿地的期许中,梦境里的那个大江环绕、雪山庇护的理想栖息之地豁然出现在眼前时,他们的祖先也在发现丽江盆地这个理想的栖息之地。对此,除了感恩、景仰、隐忍、包容,我别无选择。


丽江是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只要放开眼、敞开心就可以直接凝视和感触的对象。在这个现实空间里,真实存在的自然外貌、形态和物理属性所折射出来的表情,即诗的潜在能量,似乎一旦碰到会思想的人就立即活跃起来,甚至马上就会燃烧。这些随时光流转、季节变换的物象所表现出来的奇异、绰约,极易触动我的情绪,季节变换和景色盛衰往往与人类的生命形态有某种呼应。对外在的季节感触和景物盛衰有时就是对内在生命的启示。季节和物象变换中的光影声色,常常不只是对风物的轻描淡写,简单地说,它是物象对心灵的投影与折射,抑或对流转时光的细细品味。由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找到了一个对应的表现方式,所以自然要祝贺一番、阐发一下。


在丽江这个创作现场的物化空间,季节更迭带来的遐思、冥想,以及种种自然界的启示和感召,往往令我从卑微中隐约意识到,个体的人生有多么渺小、羸弱甚至不堪一击。面对偌大的尘世,这显然不是有意渲染悲观情绪,也不是故作弱者姿态。诗人从来都是站在浪尖注视谷底,并善于从弱势或者苦难中发现人的朴实、耿直、愚钝、真实的高手。我甚至以为,一个人只有顺从了自己的物理属性才能算人。除此,都是自己在给自己戴“圣人”“超人”“强人”的桂冠和高帽。徐志摩顺从了自己的物理属性,才会写出“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的离愁别绪;余光中放低了人生姿态,才会写出《乡愁》中扣人心弦的感怀;海子把姐姐喊到德令哈的晚风里,令读者的骨头一阵一阵疼痛。


如此说来,只有把自己置身草木、花朵、昆虫的简单状态,把自己置于本真的物理属性,才可能在对自然和人生的描摹中从小处入手、从真切处显露情怀。丽江确实适合我栖身,适合让我回归普通人的行列,适合在蓝天白云下生情,适合在诗歌里注入与生命同等的珍视。



丽江的人文遗韵足够鲜活、灵动,值得诗人用丰盈的情感去倾诉,用浓重的笔墨将它的神情描摹到倒映玉龙雪峰、玉一样晶莹透亮、闪烁灵性的秀水里。丽江这个可以倾其所有、托付生命的旷古秘境,在全球化背景下依旧坚守传统,信奉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纳西族是多么值得用诗歌来称颂。丽江从历史记忆和生活底色中弥漫开来,从地理空间的弦上流淌出清幽生命的音韵,可以清晰分辨出事物啼鸣时某种神秘情趣和意趣盎然的生动图景的梦幻天堂。这是我最想获得的创作感受,最想看到的天人合一的景致。


如前所说,只有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中,随自然和时光有序流转,将随性、率真的性格放逐到时序转换的进程里,才能感受独特的、奇妙的、真切的、自然的某种暗示、启示、心境;只有用倾心自然、敬畏山水、感恩亲人的心境和态度将丽江的本色、现实样貌和内在特质深情诉说、含蓄表达、委婉描述,才能将丽江的独特意味和隐秘一一解开。


城镇化挤压下的乡村正在解构对以往美好记忆的模糊、对理想憧憬的颠覆、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感依恋,除了在诗歌里用乡愁喑哑的嗓子呼喊痛楚、书写徒劳无功的思念,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喊进越来越多族人的心里、灵魂深处,让祖先的智慧结晶、实践成果伴随我们一起走过风雨彩虹而外,我真的觉得有些无可奈何。


让有着“丽江血型”的诗歌写作、特殊乡土情怀的个性抒发、民族标识明显的别致歌吟,最终凸显我与丽江、纳西族从疏离到契合、撕裂到重续、痛楚到喜悦的情感纠缠日渐尖锐后趋于和解。我不会因为以前没有在丽江工作、生活而悲怆,也不会因为现在贴上了丽江市民的标签而狂欢,更不祈求成为纳西族勤读、善思、乐于精进的文化精英。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待在丽江,以独特的个人身份、鲜明的个性色彩、独到的艺术视觉,从物象变换中获得惊喜和意外,丝毫不影响我借助与丽江既生疏又熟悉的特殊情感、景仰又漠视的双重态度、亲近又疏离的两面性格,审慎感悟、阐发藏在丽江自然属性之外的光鲜与内在蕴含。我相信,我一定能不惜溢美之词、不留赞叹余地地描摹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髓,继续以丽江为创作主题,将它风姿绰约的自然之美、积淀深厚的人文遗风用最敞亮的心境深情诉说。


正是基于这种特殊情怀、隐秘力量,我才一次次不得不拂去时间的烟尘,反复将那些或显露、或沉潜的花影、物影、心影的图景、情状,指认给每一个我热爱的人。我与这些赋予诗歌情状的影像之间的距离是两只手掌刚刚分开时留存的温度,现在,当我看着它们离开、去抵达我无法穷尽的山河时,才感觉到些许曾经厮守的快乐。


这200多首诗歌是我对这块土地的真情告白,是对我长久凝望和守候的文学的一次交代,更是寻寻觅觅之后的生命托付。我与丽江的缘分、以诗歌的名义推开的情感波澜,亦将伴随时光越发汹涌澎湃。


花卉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