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泽县乐业镇,黄国美将自家辣椒公司从外地迁回家乡,在旧厂房中建起辣椒加工车间。如今,200多名乡亲在车间里忙碌,火红的辣椒映衬着他们增收的笑颜。而黄国美本人,也回到了熟悉的故土,成为“家门口”创业的“领头雁”。这仅仅是会泽县“家门口务工车间”工程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云南省劳动力转移大县,会泽县面临着脱贫人口基数庞大、增收基础薄弱、“一老一小”照料难等现实困境。如何破局?会泽县没有“等靠要”,而是立足自身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探索出一条“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的特色之路。
唤醒沉睡资源 构建精准数据库
会泽县深挖资源潜力,把党员干部、劳动力、资源要素“三个组织起来”,推动资源要素转化为发展的源头活水。
该县建立“四级协同”机制,对全县58.4万劳动力进行全面摸排,精准建立覆盖年龄、技能、意愿等维度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五个清”。同时,开展“一盘三清”行动,深度挖掘并盘点本籍创业能人资源,建立5万余人的能人信息库,为发展积蓄人才动能。
全县对闲置厂房、商铺、校舍、土地等“四闲”资产进行系统清查,建立14.53万平方米的闲置资源库。通过改造优化、调剂利用、对外出租等方式,将沉睡的资产转化为增收的活水,精准对接后续招引需求。
三驾马车并进 引凤归巢筑梦
会泽县统筹“外引+感召+扶持”三种方式,打造务工车间建设“三驾马车”,为群众在家门口铺就就业路。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细化招商政策,优化营商环境,转变招商方式,聚焦劳动密集型的“小商”,聚沙成塔。依托27个驻外党支部、15个驻企联络员“信息探头”作用,精准筛选目标企业。县领导亲自挂帅,组建产业招商专班“点对点”对接,“面对面”洽谈,成功引进盛之发机电、泓茂服装、波腾农业等84家企业,解决1.4万人本地就业。
以乡情为纽带、以产业为载体、以政策为引力,实施“归雁行动”。2024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6亿元,扶持860余人返乡创业,吸引1.6万余人返乡就业。黄国美正是被乡情感召,带着公司回乡创办辣椒车间,既富了乡亲,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用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推广“能人+公司+合作社+基地+车间”全链模式。培育壮大113个农业龙头企业、近1500个合作社和1000余个家庭农场,建成十大高原特色产业基地109万亩及大量分拣、加工设施,带动8万余名劳动力在田间地头、村头车间就业增收。仅夏季草莓产业链便解决了3.5万人就业。
需求两端发力 织密幸福保障网
会泽县围绕企业和群众两端核心需求,实行“点单式”服务,打造护航企业全链条、托举就业幸福感两个闭环。
会泽县秉持“政府围绕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理念,成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整合27个涉企部门服务事项,提供“县级干部+牵头单位+对接专员+服务团队”的全链条护航,形成问题“收集-交办-办结”闭环。
针对融资难题,搭建“政银企”平台,设立产业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贷款7800万元。针对物流成本高,引进吉庆物流,整合劳动密集型企业货物集中发包,明显降低企业负担。
积极构建党建引领、政府牵头、企业配合、车间响应的“4+N”联动模式,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服务就业。线上开通“会泽职通车”,线下建立县级“零工市场”、乡(镇、街道)“零工驿站”,日均推送岗位2000余个。
更贴心的是着力解决务工家庭后顾之忧:建设老人集中管护驿站,释放128名劳动力再就业;开设“四点半课堂”托管儿童,为456名“宝妈”延长务工时间,月人均增收显著。
截至目前,会泽县已建成234个“家门口务工车间”,成功解决1.5万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会泽的实践有力证明:盘活资源招引适配小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优质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是巩固脱贫成果、驱动县域经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在这片土地上,幸福有了具体可感的模样——它是车间里稳定的收入,是归乡者创业的激情,是老人得以安养、孩子有人看护的踏实,更是无数个家庭不再被分离的温暖日常。
来源:会泽融媒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