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蒗放村的芦苇荡边,一栋夯土外墙的民宿静静立在山水间。在这里,推窗是湖光山色,抬眼是云卷云舒;壁炉旁的非遗体验区藏着摩梭千年的故事,管家递来的酥油茶里漾着质朴的暖意。这里是秋山民宿,由金融白领韩笑与摩梭青年二车独枝共同筑就的 “诗与远方”,更是摩梭文化在烟火日常中活态传承的精神家园。
泸沽湖秋山民宿。(丽江融媒记者 闵志龙 摄)
从都市到湖畔:一场关于 “诗与远方” 的迁徙
“第一次来泸沽湖是2020年,这里山美水美,人更淳朴,和城市生活完全是两个世界。” 秋山民宿品牌主理人韩笑还记得初遇泸沽湖时的心动。彼时她在大城市做金融工作,每日被数据与快节奏裹挟,而泸沽湖的风、湖的静、人的真,像一道光照进心里——“当时就动了搬过来的念头”。
秋山民宿大厅一角。(丽江融媒记者 张丽瑶 摄)
反复考量后,她找到了想要做的事情:“这里的自然与文化,是城市最缺的。”民宿就是最佳载体,“大家可以住在这里,吃地道的食物,我们带着客人玩,把好风景、好文化传递出去。”
于是她告别都市,与本地青年二车独枝携手,将热爱注入民宿的一砖一瓦。夯土墙用本地红土筑就,老木板取自摩梭废弃老屋,灯光选最柔和的光源;大厅特意留了“被浪费的空间”,供客人喝咖啡、看书、发呆——恰如当地人待客时,总愿多添一把椅、多泡一壶茶。
秋山民宿品牌主理人韩笑与二车独枝正发布宣推视频。(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民宿里的文化密码:让传统融入日常
在秋山,文化不是墙上的介绍牌,而是可触摸、能参与的生活。
“挖掘本地文化时,发现太多宝藏。” 韩笑说起与摩梭非遗馆阿七独支玛老师的合作,眼里闪着光。曾是摩梭人日常的手工纺织、达巴图腾,如今成了民宿的 “活教材”。他们设计非遗体验线路:客人跟着向导走过红米稻田,看风吹稻浪;到非遗工坊学织花腰带、做民族风包包,亲手制作的物件成了客人与泸沽湖最亲密的联结。
“游客来这儿,不止看山看水,更想与文化深层链接。” 民宿管家多是本地年轻人,摩梭姑娘、汉族小伙穿着改良摩梭服饰,端上酥油茶时,能流利讲解达巴经文里的神兽图腾。他们带着客人体验摩梭生活,既加深了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也让游客领略到了摩梭文化的魅力。
深圳游客马驰正是被这份“文化感”吸引:“在小红书刷到秋山,除了风景,还有很多在地文化体验。”他特意带孩子来住,计划停留两个月,“想让孩子亲近自然,也接触一些不一样的文化。”
秋山民宿品牌主理人韩笑带着游客体验拓印项目。(丽江融媒记者 闵志龙 摄)
新媒体搭桥:让古老文化遇见年轻表达
“这条短视频流量不错,今天就有客人来问暑期活动。” 韩笑翻着手机,屏幕里是摩梭姑娘在星空下跳甲搓舞的画面。对她而言,传播摩梭文化,既要守得住传统,也要接得住新潮。
摩梭文化有上千年历史,泸沽湖是久负盛名的景区。“怎么让古老的东西被更多年轻人看到?”韩笑想到了新媒体。他们拍短视频、做直播,把泸沽湖的四季风光、摩梭人的生活日常剪进镜头;每月定一个主题串联内容 ——3月 “摩梭她力量” 聚焦女性文化,4月“上春山”主打踏青,5月 “非遗入夏” 串联手工活动……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老故事。” 韩笑说,这种尝试效果显著,有人看直播专程来学织花腰带,有人刷短视频带全家体验火塘宴。客人说,没想到泸沽湖除了美景,还有这么多能玩、能学的文化。
扎根与生长:在泸沽湖续写新故事
站在民宿的观景台眺望,泸沽湖的水像块蓝宝石,映着格姆女神山的影子。韩笑说,未来的秋山,还要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
泸沽湖航拍。(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会一直扎根泸沽湖,扎根摩梭文化,做得更深更透。” 她计划着把更多摩梭非遗项目带到游客面前;想把当地的红米、青刺果油等农产品做好品牌建设,让更多人尝到泸沽湖的味道;更想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做这件事 ——“让本地年轻人有成长的机会,让他们为自己的文化骄傲。”
在泸沽湖喂海鸥的惬意清晨。(供图)
风掠过芦苇荡,带着湖水的清冽。秋山民宿的灯光亮起来,壁炉里的火明明灭灭,像摩梭文化传承的火种。在这里,山水是背景,文化是内核,而韩笑和二车独枝的故事,正和泸沽湖的波光一起,慢慢铺展成一首关于热爱与传承的长诗。
记者/闵志龙 张丽瑶 李 扬
责编/和真羽
二审/李 桥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