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在山水相逢中融在一起

2025-08-06 11:02:53 阅读量1162 字数1942

近年来,澜沧县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澜沧江畔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依托景迈山、老达保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旅促融、以节搭桥、以体育心,全域构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阵地,进一步推动各民族交融互嵌、情意相牵,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澜沧故事,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的模样。

若说旅游,引客来是第一。

赏樱花、观云海、闻茶香、品古茶、逛古寨……澜沧县依托景迈山IP,加快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体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旅游的流量密码。

6月下旬的一天,记者一行前往翁基古寨。这个被誉为“千年布朗族古寨”的地方,是景迈山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的古寨之一。

当天虽然下着小雨,可是还没到翁基的大门口,路边的车就一辆接一辆停了几百米。漫步古寨青石板路,步入景迈“慢生活生态圈”,体验传统手作、山野美食、生态民宿。

来自北京的游客汪明禁不住感叹:“这‘千年古寨’,来得值!”

这些感慨,来自这些年翁基村以茶产业为基石,通过生动的火塘文化与欢快的布朗族歌舞,丰富中外游客的旅游体验。

如今,寨内成立了住宿、餐饮协会,进一步规范了旅游产品的供应,并扩大了对旅游团和旅行社的接待能力。同时,还精心打造了布朗族的“山康节”“开门节”“关门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丰富文化内涵,吸引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古老的村寨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生。

除此之外,来大平掌古茶林、糯干古寨等地的游客也络绎不绝,显现出景迈山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而吸引游客的,并不仅仅是景迈山的自然美景。

去年以来,澜沧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出了穿越古茶林徒步、拾忆古道情、寻农耕文化、篝火晚会等文化和体验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当地传统文化和茶文化;同时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周边游和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动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进民族服饰、竹编工艺等文创产品开发,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

如今,景迈山上民宿数量达174家,拥有1428间客房,民宿的持续迭代升级,成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吸引力。

6月3日,景迈山旅游民宿协会正式成立,这不仅是对景迈山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创新的积极探索,更是推动惠民镇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标志着景迈山旅游民宿行业规范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6月12日至14日,澜沧县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老达保村举行,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为各族游客带来一场可看、可听、可玩、可带走的文化遗产奇妙之旅。

老达保是澜沧的一面旗。

近日,记者来到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石开正招呼着住在自家民宿的游客。

来自江苏的游客张女士感慨地说:“来这里住着感觉比在城市里舒适,村民很热情,老板也很有才,在祖国的边疆能体验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次出来玩真的是收获满满。”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老达保根据“文化赋能,振兴乡村”发展道路,将传统民居、民间歌舞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艺术相融合,依托拉祜族摆舞、芦笙舞、牡帕密帕等民族文化资源,打响“快乐拉祜”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康庄大道”。

泰国游客举着手机拍舂香粑粑,法国背包客跟着学打陀螺,北京来的小学生用蜡笔临摹墙上的拉祜创世神话彩绘……演出人员套上缀满银饰的演出服,突然冲观众席喊:“那个穿花衬衫的小哥,要不要上来试试跳摆舞?”

这种零距离的互动或许正是老达保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各民族融在一起最美的模样。

近年来,澜沧县精心打造的“腾飞之路”“科技之路”“世遗之路”三条美丽线路,融合自然风光与拉祜文化,大幅提升旅游体验。编制完成《澜沧县全域旅游发展策划》,六时酒店、景迈府酒店等投入运营,栖云国际生命养护中心、鹿柴山集—澜沧雨林度假社区、洲际假日酒店、勐朗快乐拉祜小镇等项目稳步推进,旅游设施不断完善。

木戛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素有“芦笙吹响的地方”之美誉,这里完整地保留了拉祜族传统的芦笙制作技艺;南六村,建立了特色芦笙产业“非遗工坊”,推动了生态、民族特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大歇场,是一个拉祜族、彝族等多民族杂居的村落,当地充分利用独一无二的木刻艺术、农民画作品以及乡村博物馆等独特资源,打造出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与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胜地……这些生动的探索,成为诠释澜沧农文旅融合新范式,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引擎。

2024年,澜沧县接待旅游者733.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84.89亿元,分别增长11.3%、14%,“数”里行间体现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度。

来源:民族时报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