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10日,由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盈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卡场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盈江县景颇学会卡场片区分会协办的“盈江县景颇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暨乡土文化能人培训班”圆满落幕。这场为期7天的培训,既为乡土文化能人“充电赋能”,更搭建起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桥梁,让古老的景颇族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沃土中焕发新生。

聚焦核心目标,锚定传承方向

本次培训紧扣“传承非遗根脉、激活乡村动能”核心目标,聚焦:提升乡土文化能人专业素养,夯实非遗传承人才基础;探索非遗技艺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结合路径,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丰富边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厚植文化自觉与自信。

创新模式+专业师资,精准传艺

培训创新采用“理论讲授+技艺示范+实践操作”三位一体模式,精准聚焦目瑙斋瓦(国家级非遗)、瑙双瑙巴、刀舞、吹管乐、管弦乐等5项极具景颇族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授课团队阵容亮眼——既有深耕非遗传承的州级、国家级传承人,也有精通技艺创新的州外能人,他们通过手把手教动作、逐句抠唱腔等方式,将每项技艺的文化内涵与实操精髓倾囊相授。

课堂燃情,深悟非遗活态智慧

课堂上,学员们的热情如同景颇山的火焰般炽热。目瑙斋瓦教学环节,传承人吟唱的古老史诗里藏着景颇族的迁徙史与价值观,学员们屏息聆听、反复跟读,力求让每一句唱腔都饱含文化重量;刀舞训练时,大家顶着烈日反复打磨踢腿、挥刀的力度与节奏,汗水浸透传统服饰也不停歇;吹管乐课堂上,从气息控制到旋律把握,老师逐人指导,笛声、箫声在村寨小院里交织成歌……7天里,从文化渊源的理论认知到技艺细节的精准掌握,学员们的专业水平实现质的提升,更对“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活智慧”有了深刻体悟。

成果展演,绽放景颇文化魅力

成果展演,成为景颇村寨的“文化盛宴”。学员们身着银泡闪耀的景颇族盛装,踏着目瑙纵歌的节拍起舞,刀舞刚劲有力,吹管乐悠扬婉转,目瑙斋瓦的吟唱穿越时空——每一个动作、每一段旋律,都是培训成果的生动注脚。现场掌声雷动,村民们纷纷感叹:“这才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真好!”

学员心声:做激活文化的“火种”

“回去要把学到的教给寨子里的年轻人!”“打算把刀舞编成游客体验项目,让更多人了解景颇文化!”学员们的心声,道出了培训的深远意义。这场培训不仅是技能提升的“加油站”,更是资源对接的“立交桥”——学员们带着技艺、思路和合作意向返程,将成为激活本土文化的“火种”:有人计划在乡村旅游点开设非遗体验工坊,有人想把吹管乐融入乡村节庆活动,还有人琢磨着用瑙双瑙巴的旋律改编成短视频配乐……

文化赋能,绘就边疆振兴新篇

作为盈江县乡土文化人才库建设的关键实践,本次培训班以精准培育为笔,以文化赋能为墨,在边疆乡村振兴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随着这些“文化火种”的持续播撒,景颇族非遗将更深度融入乡村产业、生活与治理,让“文润边疆”的实践在盈江的山水间愈发绵长,让非遗之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富矿”。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