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前夕,雨润山林,一朵“山林珍馐”的48小时之旅开启了丽江雨季的味觉狂欢。
雨后初晴的山林间,夹杂着泥土与松针的芬芳,一朵朵“山野精灵”悄然破土而出,清晨五点勤劳的采撷者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味觉盛宴”。
晨雾尚未散尽,露水浸湿了采菌人的裤脚。他们弯腰在松针覆盖的腐殖层上仔细探寻,手指轻轻拂开湿润的泥土——一朵淡褐色伞盖、点缀着纤维状鳞片的松茸露出头来。采菌人屏住呼吸,用木片小心翼翼地从根部挖起这朵“山野精灵”,拂去泥土后裹上青苔,放入竹筐。
松茸刺身。(丽江融媒记者 和慧芳 摄)
清晨8时,竹篮渐满,采菌人踏上归途。篮中松茸将在两小时内抵达山下的集散中心,那里有冷藏车等待着将它们送往人间烟火处。
上午10时,丽江各大市场已人声鼎沸,一排排竹篓里整齐摆放着刚从深山采摘的松茸——这些被誉为“菌中之王”的山珍,菌盖未开,菌柄上还带着松针与泥土的气息。根据品相不同,价格从每斤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在丽江人心中,松茸是自然的“信使”——雨水丰沛则菌朵肥厚,日照充足则香气凛冽。今年气候尤佳,松茸季比往年提早一个月开启,产量攀升使松茸价格更亲民,寻常人家也能纵享这口“山珍奢侈”。
在丽江,松茸的鲜味觉醒,正悄然点燃人们的味蕾。
下午4时,新鲜松茸抵达了厨房。在丽江老饕眼中,最顶级的松茸当以最纯粹的方式呈现。松茸刺身——这个季节地道美食就从这一口鲜甜开始。
清洗松茸也有讲究,厨师对松茸的处理有着近乎仪式感的严谨:用一把特制的竹刀小心地刮去根部浮泥,然后轻柔擦拭菌身的水分,清洗过程中,还要保留黑色菌衣,它富含较多营养元素。松茸被切成3毫米薄片,平整铺在提前冻好的碎冰上,犹如一朵盛开的白玉莲,配上手工酱油、芥末和一小角青柠,一道松茸刺身便完成了。
夹起一片放入口中,冰凉的触感后是山野的清香在舌尖绽放,带着一丝淡淡的甘甜,随后是坚果般的醇厚。咀嚼时滑润爽口,仿佛将整个雨后的丽江山林含在口中。这是最接近自然本真的味道,无需修饰,已是人间至味。
土鸡炖松茸。(丽江融媒记者 木文秀 摄)
松茸土鸡火锅,是纳西人眼中的温暖慰藉。
将本地土鸡与松茸一同放入特制石锅中慢炖,石锅、野生菌、山泉水,这些极具云南特色的器皿与食材糅合在一起,迸发出比“鲜”更极致的味觉体验,石锅保温性极佳,松茸的鲜味充分释放却不失脆嫩,掀开锅盖的刹那,蒸汽携带着山野精华直扑面门,先舀一勺汤吹着气喝下,鸡肉的浓鲜与松茸的奇鲜在舌面交融,暖意从胃底蔓延至全身,这一锅鲜美,炖尽山野至味。
入夜,丽江街巷里飘起细雨。随着“滋啦”一声响起,酥油拥抱松茸的刹那,香气如烟花炸开,穿透厨房弥漫整个院落。夹起一片,外酥内嫩,酥油的乳脂香烘托出松茸的野性鲜甜,松茸自带鲜味,盐就是唯一的配角。煎好的松茸片散发着奶香与菌香交织的复合气息,咬一口,外酥里嫩,酥油的醇厚与松茸的清新在舌尖达成完美平衡。
此刻,距离这朵松茸出现在全国各地食客的餐桌,还剩36小时。
打包好的新鲜松茸。(丽江融媒记者 木文秀 摄)
松茸的旅程从未止步于丽江人的餐桌。顺丰冷链车每日3次准时抵达,短短48小时,带着泥土清香的新鲜松茸便跨越山海,悄然现身全国的餐厅与私房菜馆。当食客们凝视盘中那片莹润的刺身,指尖轻触间犹带高原的微凉,入口的瞬间,舌尖尝到的不仅是山林馈赠的鲜醇,更是丽江雨季里,云雾漫过松针的灵秀——每一口咀嚼,都像是把整个云南的雨季,轻轻含在了舌尖。
松茸的香气飘散在院落的炊烟里,融进纳西人家的汤锅中,最终沉淀为游子心中最深的乡愁。而这份来自山野的馈赠年复一年,滋养着丽江人舌尖上的记忆。当齿间迸发那抹混合着松针清香与矿物气息的鲜甜时,丽江的山川云雾便在舌尖活了过来,此般至味,足以慰藉碌碌浮生。
记者/和慧芳
责编/李映芳
二审/李 桥
终审/杨国钧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