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是改进工作作风的纪律要求,更是在民族地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这需要从理论、实践、文化、价值四个维度构建育人体系,让纪律要求转化为铸魂育人的内生动力,在边疆教育沃土中培育清正之风与时代新人。
理论铸魂:
筑牢思想根基,把稳政治方向之舵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金色名片”。高校教师要深刻领悟其政治内涵,将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及弘扬教育家精神紧密结合。立足丽江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区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指示,从理论层面把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边疆高校思政教育的特殊要求。通过常态化开展专题研讨、案例教学等活动,引导教师始终做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育人先锋,以坚定的理论自信夯实思政教育的思想根基。
实践砺行:
聚焦育人主业,彰显实干担当之效
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思政教育必须走出书本局限,将作风建设要求转化为深入基层、“脚下沾泥”的实践自觉。
教师们深耕“文旅+思政”特色,把纳西族东巴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傈僳族火塘文化中的议事传统等民族智慧转化为教学案例,将课堂搬进束河古镇的茶马古道博物馆,用摩梭人母系家庭关系阐释平等观念。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形式主义要求具象化地教学创新,使思政课既有丽江古城的烟火气,又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在科研领域,教师团队围绕拉市海生态保护等问题开展调研,把论文写在玉龙雪山下的田间地头。学生参与“非遗活化”项目时,跟着绣娘学习纳西族刺绣的同时,也在记录民族文化传承困境中理解密切联系群众的深意。这种“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育人路径,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条文转化为边疆青年可触摸的成长养分。
文化浸润:
厚植民族根脉,激活协同育人之力
丽江丰富的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为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供了独特的载体。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里的 “公买公卖”标语,开南研习所“廉洁办学”的历史传统,正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本土注脚。
思政课教师创新打造“火塘夜话”廉洁课堂,在纳西族传统民居中与村民共话 “勤耕立家”的家风;编排反映傈僳族“对歌述廉”习俗的情景剧,让纪律要求融入民族艺术表达。这种将政策话语转化为“民族叙事”的实践,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再是抽象条文,而成为火塘边的共鸣、经幡下的共识。
思政课教师推动“思政教育+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在帮助民族村寨开发文旅产品时,同步开展“清廉民宿”评选、“诚信商户”培育,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文化浸润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价值引领:
坚持言行雅正,构建清正育人生态
思政课教师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生动的价值观引领。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深耕“大思政课”阵地,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调研丽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鲜活教学资源,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结合丽江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文化,用白沙壁画、茶马古道、脱贫攻坚等生动案例,引导学生感悟“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树立正确“五观”。这要求教师自身恪守教育家精神,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锤炼扎实理论功底,杜绝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坚决抵制形式主义教学,摒弃刻板说教,以清正廉洁的教风浸润课堂;通过言传身教,将勤俭节约、务实担当的作风融入日常,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和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成长为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注入青春动能。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思政课教师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导,在教育家精神指引下守好育人初心,在民族地区深耕课堂改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彰显担当,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
作者:孙思灿(丽江文化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