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市委高度重视丽江教育发展工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切实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并不断取得明显成效,极大地增强了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丽江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调研丽江时指出:“丽江是个好地方,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丽江有美丽风光,有特色文化,有很高知名度”;“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笔者结合丽江历史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就丽江教育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
进一步传承弘扬“天雨流芳”重教兴学优秀传统,增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志气、骨气、底气
——“天雨流芳”:是纳西族语“去读书吧!”的谐音(“天雨”与纳西族语“书籍”发音相近,“流芳”与“去看”“去读”相同)。用汉文书写的“天雨流芳”,文辞典雅,意蕴清新,耐人寻味,具有“天降甘霖,重教兴学”之意;而纳西族语意的“天雨流芳”则简单明了,意味深长。明代高悬于丽江古城的“天雨流芳”匾额,突出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倡导积极学习汉文化,增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重教崇文、教育兴边的历史文化特色。
明代木氏诸土司是“天雨流芳”推动者、践行者。其中,木氏土司中以“武功”著称的木高常说:“读书最乐,为善最乐,此二乐吾不让人矣。”《明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清代,丽江进一步推进平民教育,建学宫、办书院、兴义学,努力让贫寒学子也能享受汉文化教育,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走出丽江,走进大江南北,并在任职地区同样重教兴学,多有良好政声。比如,历任湖南永定、澧州、晃州县官的王春藻,以“所至培养士子”,“爱才尤笃,每公余提倡文社”而著称。任浙江兰溪县令的杨福豫,曾“分奉捐廉”筹措兰溪办学经费,扩建云山书院,创建“膏火”(类似助学基金),史称浙江兰溪县“有膏火自公始也”。清末创办“丽江府中学堂”与《丽江白话报》,率先在西南边地发展新学,开启云南现代中等教育之先河。抗战时期,由于内地高校学生、教师纷纷进入丽江,推动了丽江“教育救国运动”的发展,丽江中小学数量明显增长,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其中,中学由1所发展到3所,省立丽江中学办学质量居于全省前列。幼儿教育从无到有,并进入全国前列。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教育进入扫盲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新阶段,不断取得前无古人的新成效。
得益于“天雨流芳”传统,丽江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兴边的一个典范。四川省历史学会原会长谭继和教授指出:丽江是明清以来我国西南边陲中华儒学兴旺之区,当今华夏原生态文化的一个传承基地,堪称一颗闪耀的边地“国学明珠”。习近平总书记在丽江考察时指出,丽江古城木府是体现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地标”。
——“兴教图强”:教育是推动丽江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元明以来,丽江先民重视发展教育,极大地推动了丽江古城的发展,丽江堪称明清时期滇川藏交界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指出,明代丽江的“兴教图强”经略,成为开辟康滇间地区的“三大动力”之首,纳西族亦成为康滇间“最优秀的民族”。这首先得益于丽江教育的发展。
——尊师重教:丽江城乡各地具有对“教育世家、优秀教师高看”的历史传统。深受民众敬重的教育世家、优秀教师层出不穷,其中包括古城内周氏、李氏、杨氏、和氏等教育世家,以及著名教师周之松、李廷俊、李洋、杨凤友、杨品硕、李玉湛、周兰坪、木芷园、王成章、杨菊生、张文湛、李怀璧、王树和、和积贤、杨穆之、唐尚贤、周冠南、黄缉熙、陈可轩、和志钧、和志坚、赵景原、周霖、方国瑜、赵银棠、木松园、李义宇、李觉民、周凡、李杨铣、杨凤、姚栗园、王学信、和石、杨焕典、木芹、木钧、杨尚孔、牛存楷等。
——历史启示有四:一是领导重视,率先垂范。仅就清代丽江“改土归流”后而言,丽江教育得以前所未有新发展,与多数流官“甫下车,首谒文庙”,重视发展教育分不开。比如,乾隆元年任丽江知府的江西福安人管学宣,为鼓励平民子弟勤奋读书学习,夜间常常微服私访,深入到街巷乡村,发现有夜读人家,便悄悄将米面放在门口,以资鼓励。史称“每夜深行,察勤读书者,识其门,资以薪米,由是士风日上”。当管学宣离任之日,满怀感恩之情的丽江民众“老幼攀辕,泣送数十里不绝”。二是民众支持,捐资办学。许多贫寒之家同样积极支持发展教育,参与其中,不少贫家靠养猪种菜、节衣缩食供子弟读书并学有所成(有“母猪秀才”“白菜秀才”之称),通过教育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捐资助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比如,李达三捐赠196亩良田支持创建丽江县立中学,牛文伯捐资创办“文伯小学”,李寒谷捐出全部家产创办“三仙姑高等学堂”,余仲斌给丽江学校捐赠10多万册图书及捐建黄山幼稚园、白马龙潭小学教室等,省教育厅嘉奖其“兴学育才”。还有和惠桢奖学金、李群杰奖学金、志愿军战斗英雄戴汝吉(受捐学校称“汝吉小学”)等。三是敬业尽职,拼搏奋斗。从古代书院山长,到当代教育管理者、教师,多为“重品德、负责任、富学识、能吃苦”的才俊。四是学生勤学苦读,有感恩之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增强发展自信与能力。
立德树人,进一步重视德育教育,加强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培养品学兼优“走到哪里都能够发光发亮”的学生
比如,“共和国维和英雄”和志虹,2010年1月12日,和志虹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时壮烈牺牲。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讲述了她的感人故事——
“ 5年前,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在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不幸殉职,留下年仅4岁的幼子和年逾花甲的父母。她曾经写道:‘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这是她生前的愿望,也是中国对和平的承诺。”习近平主席发言引起与会各国友人的强烈共鸣。和志虹牺牲的消息传到云南时,和志虹读大学时的班主任浦虹同志动情地说:“和志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校读书时就入了党。她为人善良、朴实、踏实、纯洁。她走到哪里都能够发光发亮。”浦虹同志后来到丽江工作,专门去看望和志虹的母亲,老人家的坚强与善良,让她进一步看到了和志虹的成长之路。和志虹的成长充分体现了学校、家庭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
又比如,“感动非洲十位中国人”之一、“2025年度浙江省教书育人杰出贡献者”刘鸿武,从丽江走向世界不断发光发亮。对此,他却对笔者说:“绵薄之力不足感恩幼时玉龙山雪水滋养、纳西文化培育之万一。”
华坪女高校园里不断高歌《红梅赞》,培养学生不畏严寒、战胜严寒,拼搏向上的品格,是张桂梅老师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张桂梅老师的学生因此“走到哪里都能够发光发亮”。
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丽江各学校有着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的优良传统,丽江中小学生足球、篮球运动早已名扬省内外,在省级以上中小学足球赛中先后取得数十个冠亚军。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据1985年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体质调查报告,丽江纳西族学生体质最好,居全省第一名。如今的状况如何不得而知,也许出现了较大变化,必须引起重视。另外,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存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少,情况不容乐观,应高度关注,不可掉以轻心。
进一步发掘编写优秀乡土教材,结合丽江实际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丽江各地编写的乡土教材已有不少,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土教材并不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牢牢抓住“主线”,必然要求我们结合丽江各民族实际,组织编写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土教材。丽江有这方面的丰富独特的资源,具有中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历史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有生动的故事,可以先编写一本简单扼要、特色突出、图文并茂,展示丽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简明读本。既可作为学校乡土教材,也可作为供丽江干部职工学习的读本。
作者:李群育(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巡视员)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