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动能绘新卷!《新华每日电讯》整版聚焦云南

2025-09-05 09:04:06 阅读量4591 字数8154


9月5日

《新华每日电讯》整版聚焦

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看云南如何奋楫扬帆

绘就彩云之南跨越新卷




  夏末秋初,云岭大地跃动蓬勃生机。

  从城市到乡村,从园区到口岸,改革创新纵深拓展,重点项目开足马力,经济运行稳进提质。

  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云南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奋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文旅产业多彩绽放、“三大经济”相连成势。全省经济持续回升、稳中向好,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1.5万亿元、增长4.4%,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中国—南亚博览会举办地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 彭奕凯 摄


强根基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滇中腹地,高质量发展的脉搏清晰可感。

  距离楚雄市城区不远的一处山洼里,80个新型磷酸铁锂电池仓整齐排列,40套升压变流一体机有序布局。

  华能云南分公司旗下的这个储能电站,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每年充放电量2.21亿千瓦时,每年可转换绿色能源约80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2.4万吨。

  云南新能源装机超6000万千瓦,发展新型储能大有可为。永仁县致信独立储能项目,年可输送1.8亿度清洁能源电力;丘北县南方电网宝池储能站,年可调节电量5.84亿千瓦时……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调度控制中心罗尧说,储能电站可推动“水火风光储”多种电源协同互补。

  云南在多个新兴产业领域持续深耕,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

  昆明培育形成化工、冶金、烟草、数字经济、生物医药5个千亿级产业链,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链达到600亿元规模,加速向千亿级迈进。

  “大量优质企业和项目的落地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昆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戴惠明说,截至今年上半年,昆明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到27.4%;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到60%;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近40%,2024年完成产值111亿元。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说,云南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向新图强,产业勃兴。围绕新兴产业,云南还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新材料、稀贵金属、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根基。

活业态 文旅产业多彩绽放




  旅居云南,正成为一种新时尚。

  曲靖的清凉,给重庆游客叶佳带来独特的夏季体验。她连续3年和父母到曲靖避暑,他们在城市公园里散步,还会到周边的山野采菌子、赏瀑布。“这里气候凉爽,风光优美,非常适合避暑旅居。”她说。

  避暑旅居,催生文旅新业态。在曲靖市马龙区桃园社区,拾光山居民宿主理人唐丽娟把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深受外地游客喜爱。她说,26间客房入住率很高,许多是“回头客”。

  “数字游民”旅居创业随之兴起。洱海乡村、束河古镇、建水古城等地,不少人选择长住。统计显示,“数字游民”已占云南旅居客的12%。从网络主播到艺术家,生态宜居的云南,成为越来越多人“逐景而居”的理想旅居创业地。

  来自荷兰的马丁被傣族村寨深深吸引,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贺纳居民小组经营咖啡店。他说,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咖啡店增添了文化魅力。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云南深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在多种业态上下功夫,旅游业呈现稳健发展态势。

  “鲜花+旅游”持续火热。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汇聚了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暑期以来,市场里人潮如织,采购鲜花的游客和市民络绎不绝,不少人忙着直播售卖鲜花。

  多彩文旅,魅力尽显。今年前7月,全省接待游客4.7亿人次,同比增长12.7%,其中入境游客494万人次,同比增长43.1%;旅居人数达330万人,同比增长46.3%。

  “旅居热”背后,蕴藏着房地产市场的“新暖意”。景洪市上半年销售5200多套新房,省外购房者占73%,大理、丽江、普洱等地也呈现相近趋势。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黄媛说,云南聚焦旅居新品牌做好房地产精准营销,今年上半年省外购房者占33.5%,“住在云南”继续受到越来越多省外购房人群青睐。


促转型 “三大经济”相连成势




  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跑出奋进加速度。

  在南华县,云南汇菇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自动菌包生产线有序运转。公司董事长卓智勇说,每天生产菌棒4万余棒,预计年产鲜菇5.5万吨。

  聚焦超350种野生食用菌品类,南华县推动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深度融合,2024年食用菌产业综合产值达76.45亿元,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增量。

  菌菇飘香,是云南壮大资源经济的生动写照。云南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99%,古树茶种质资源世界第一;全国排名前10的水电站有6座在云南,新能源已成云南第二大电源。

  园区经济驱动产业聚链。位于砚山县的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千亿级铝材产业集群稳步迈进。砚山县着力推动绿色铝产业一体化发展,目前已招引铝产业及配套项目28个,完成投资274亿元。

  从单一集群到全域发力,集聚效应初显。2024年,云南省89个园区以全省约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超20%的地区生产总值、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60%的营业收入和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

  口岸经济助推开放升级。在中国面向老挝最大的国家级陆路口岸磨憨口岸,中老班列呼啸往来。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达1007万人次,同比增长1.7%;运输货物突破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中越边境口岸经济按下“加速键”,河口县委书记于洋说,今年前7个月,河口口岸进出口货物货值、出入境人员同比增速均超20%。

  数据见证,口岸经济稳中有进。今年上半年,云南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273.9亿元,同比增长3.2%。

  资源为基、园区为台、口岸为桥,“三大经济”立形渐稳、相连成势,成为推动云南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引擎”。

  奋楫扬帆,彩云之南劲绘跨越新卷。



民族团结花绽放

民族团结誓词碑 寸新元 摄


  在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纳西族村民在智能温室大棚里的花海中忙碌;在西双版纳州,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穿越山岭,沿线的傣寨传来村民和游客的欢歌笑语。

  一个个生动场景,折射出云岭大地上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面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实现新跨越。

  在玉龙雪山脚下,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湖村通过大力发展半山酒店、特色客栈、民宿餐饮等旅游业态,这个曾经“吃粮靠返销、生产靠救济”的传统村落一改昔日困境,2024年村集体分红3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1.3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3.26万元。“今年上半年,玉湖村接待游客2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070万元。”玉湖村党总支书记和旺盛说。

  在距离玉湖村不远的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智能温室大棚里的玫瑰花竞相绽放。2024年,这里产出鲜切花4046.35万枝、产值5150万元,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共同致富。

  村寨蝶变、产业变迁的背后,是云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2023年11月,丽香铁路的通车让迪庆藏族自治州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松茸、当归等农产品搭乘列车走出高原,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乘坐动车来到迪庆。

  包括丽香铁路在内,云南省民族地区已建成并通航运营机场11个,6个民族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78个民族自治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邮、通网络,374个沿边行政村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达1.33万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01元,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同时,云南牢记嘱托,持续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等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实施“红旗飘飘”工程,选树“云岭楷模”等先进典型,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各族群众“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化。

  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云南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个人共计48个(名),总数居全国第1位。其中,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多民族聚居的龙乃村地处阿佤山深处,与缅甸接壤。在这里,各农户挂国旗,党员户加挂党旗,村口竖立的“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标语十分醒目。“守好祖国的边境,就是守好我们自己的家。”赵爱军已坚持巡边20多年,行程7000多公里。

  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重要抓手。作为旅游大省,云南已累计推出162条促“三交”旅游线路,制定实施《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统计显示,2024年省外来滇旅居人数达390万人,2025年上半年已有280.3万人在云南旅居,同比增长45.4%,“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成为促“三交”的重要引擎。

  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三曼”村依托中老铁路沿线的区位优势打造农文旅融合综合体;在昭通市威信县,水田镇龙洞村湾头村民小组依托“崖上石寨”资源发展旅居产业……如今,云南已完成66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建设,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层峦叠嶂中的曲靖市罗平县大水井乡棠梨凹村曾是“空心村”,依托沪滇协作项目和当地政府的持续投入,村寨的苗族民居被改造为特色民宿集群,并配有苗绣非遗工坊、观景餐厅等项目,民宿一年营业额超百万元。

  “这里不仅有好山好水好风光,还可以体验民族文化。”北京游客于晓和丈夫在棠梨凹村租下一座传统院落,计划在此旅居一年,深入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还持续推进“文化兴滇”,自2015年以来已累计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1802个、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71个,不断让传统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从1951年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立下“同心同德跟党走”的庄严誓言,到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云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人们昂扬向前、接续奋斗,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绿美蝶变彩云南

亚洲象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活动 胡超 摄


  象群在政府部门专设的“大象食堂”玉米地中自在觅食;咖啡庄园的观景平台上,游客一边品味醇香的咖啡,一边远眺象群;郁郁葱葱的山谷间,人、象与大自然共同绘就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近日,一群亚洲象的频繁到访,让位于云南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的大象精品咖啡庄园成了热门景点。


  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地。目前,野生亚洲象数量实现稳步增长,已有300多头。

  亚洲象种群的健康繁衍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云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守护好绿水青山、实现好金山银山,彩云之南迎来绿美蝶变。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山更绿了——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25%,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水更清了——2024年,云南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提升至93.6%,较2015年提高31.3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

  空气更清新了——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10年保持在98%以上,2024年达到99.1%;

  生物更多样了——全省已记录物种25426种,各大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

  滇池曾经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个高原湖泊已重现“岸绿景美、鸥飞鱼跃”的景象。

  近10年来,滇池35条入湖河道水体优良率显著提高,由17.2%跃升至81.8%;环湖平均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已经形成,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至现在的约81%,每年湖滨湿地能吸收水体中总氮1324吨、总磷74吨,相当于给滇池装上了一圈天然的“净水器”。

  “湿地增多,污染减少,高原明珠正重焕光彩。”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唐运宏说,滇池环湖生态带累计修复面积达6.29万亩,建成湿地57个,实现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的历史性转变。

  据介绍,云南滇金丝猴数量也已增至约3300只,华盖木、漾濞槭等6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云南已划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3处,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78%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基础更加牢固。

  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首创“极小种群”物种概念,实施拯救性保护行动;建成国内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西双版纳植物园,以及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要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敢于创新。”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生物多样性保护处处长杨娟说。

  生态保护亮点频现,云南产业转型也同步提速,绿色正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4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7.6%和20.3%;云南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亿千瓦,绿色发电量占比、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87%、80%和46%;云南“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已突破2万亿千瓦时,外送规模全国第一,相当于为东部地区节约标煤约6.6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7.28亿吨。

  依托绿色能源优势,近年来,云南吸引多家一流铝、硅企业入滇,带动延长产业链的加工制造、原辅料、耗材等行业向云南转移,“绿电+先进制造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优势。

  融雪山、草原、湖泊、森林为一体的云南迪庆普达措景区建立旅游反哺社区机制,村庄也是景区的一部分。洛茸村民小组村民卓玛七林家的藏式房屋、山林草场、马匹牦牛,甚至放牧、种植等生产生活方式都成为外来游客可以体验的“景点”。村民们不再砍树打猎,转而成为景区生态的保护者。

  作为我国热门旅游目的地,云南绿水青山的“高颜值”正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线、滇西北横断山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云南推出多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生态游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奔赴云南。随着旅居康养热潮兴起,许多游客在云南放慢脚步,小住上十来天,甚至几个月,细细品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绿水青山如画卷,云岭大地展新颜。云南正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在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进程中迈出有力步伐。



通江达海连世界

“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首发列车在昆明市腾俊国际陆港公铁联运中心等候发车 彭奕凯 摄


  昆明斗南花市,五彩缤纷的玫瑰、康乃馨、百合经过分拣和包装,搭乘直飞航班,最快当天便能到东南亚国家消费者手中;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满载货物从昆明出发,驶向老挝万象;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国际航班频繁进出港……


  从“山间铃响马帮来”到“通江达海连世界”,昔日偏居西南边陲的云南,如今已变身开放前沿。

  8月28日,一列满载云南新鲜果蔬的“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从昆明市腾俊国际陆港出发,沿中老铁路朝老挝万象驶去。“班列到万象后,将通过公路接驳到泰国林查班港,再通过海运抵达新加坡。”云南腾俊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侠说,“今后,这条新线路将常态化运行。”

  自2021年12月3日开通以来,中老铁路客货两旺,“黄金通道”效应不断释放。昆明海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中老铁路运输货物超66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约1500万吨,跨境货物运输覆盖国内31个省区市、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云南水路交通金沙江-长江、澜沧江-湄公河和多库湖区水运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右江-珠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水运通道正在抓紧建设,长江水富港吞吐量不断攀升。

  云南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1万公里,国际航线网络覆盖东南亚所有国家首都城市。截至去年底,云南民用运输机场建成15个,开通客货运航线640条、通航航点186个,其中昆明至南亚东南亚客运通航点26个、居全国首位。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夏俊松介绍,云南已初步构建起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立体网络,“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推进,“两出省三出境”水路网持续拓展。

  随着基础设施改善,云南与世界的经贸往来愈发紧密。昆明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532亿元,同比增长7%。对东盟进出口额保持高速增长,前7个月对东盟进出口738.5亿元,增长11.8%,东盟持续稳居云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特色产品出口成为亮点。被誉为“亚洲花都”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每天有大量鲜切花通过航空、铁路运往海外。今年前7个月,云南省农产品出口109.8亿元,增长12%,出口规模列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其中,鲜切花出口6.3亿元,出口值居全国首位;咖啡及其制品出口也表现亮眼,达7.2亿元。

  云南果蔬在东盟市场持续走俏,柑橘、葡萄、菌子等特色农产品成为跨境贸易的“明星”。2025年上半年,云南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额达186.2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水果出口增长44.3%。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以中国(大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例,2025年上半年,大理州跨境电商出口额达1.2亿元,占全州进出口总额的12%,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

  此外,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挂牌以来,大胆探索制度创新,形成多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落户,成为云南对外开放的高地。

  国际通道不断完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人文交流持续深化……

  据云南省文旅厅数据,去年云南省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大幅回升。乘坐中老铁路列车,体验“早上昆明吃米线,晚上万象品咖啡”已成为现实。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老铁路不仅是一条发展路,更是一条友谊路。它带动了老挝乃至更多东南亚国家“中国游”的热潮。

  教育合作日益深入。近年来,云南高校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生源国别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为区域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通过举办跨国春晚、共建孔子学院、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组织中越自行车“两国一赛道”和中缅马拉松“一马跑两国”等活动,云南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间友好往来更加密切。

  南亚东南亚国家美食在云南走俏。“我们在冬阴功汤里加入云南的松茸,代替泰国蘑菇,赋予它新的风味。”泰国人吴敏卿自2005年开设第一家餐厅以来,已在昆明开了8家泰国餐厅。

  这种融合风味是云南和周边国家人文交流不断深化的缩影。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媒体、智库、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厚植友好民意基础。

  目前,云南正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框架,高水平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fd96cb5a6861daa48be3277fbf912a9d.gif

撰文/李银 林碧锋 浦超 吉哲鹏 王贤思 熊轩昂 王长山 庞明广 赵珮然 伍晓阳 严勇 丁怡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责编/和真羽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