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丽市畹町镇,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四口人,跨越七十余载,以讲台为阵地,以奉献为底色,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今天,记者走进这个“教育世家”,聆听他们与教育之间深厚的缘分。
今年48岁的黄冰瑶,是畹町幼儿园的园长,至今已从教29年,从小就受到家族传承的教育情怀感染,让她刚踏出校园就又进入校园,在幼教岗位上坚守至今。
这份教师情怀的起点,要从黄冰瑶的爷爷黄子腾说起。他是这个家庭中第一代教师,他曾在大理一中从教36年,并担任校长。爷爷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的故事几乎是家庭的“家训素材”。黄冰瑶的父亲经常聊起爷爷生前的故事,有一年冬天,大理的雪下得很大,爷爷摸黑早起去学校,在路上滑了一跤,摔断了右腿,到医院做了手术,上了钢板,医生叮嘱最少休养三个月,可是在家休养了一个月后,爷爷放心不下快要期末考试的学生,就比平时早起一个小时,拄着双拐颤颤巍巍地走到教室为学生上课,一直坚持到学生放假。父亲黄泰祥选择扎根畹町教育的勇气,也正是源自爷爷黄子腾那个雪夜的身影,粉笔灰落在他肩头未融的雪花上,成了父亲记忆里最生动的师德课。
黄冰瑶的父母把一辈子都放在了畹町的教育事业上,父亲黄泰祥毕业于云南大学数学系,从普通教师做到校长,始终没离开过讲台。黄冰瑶回忆道,从家里的书桌到学校的办公桌上都是爸爸的备课本,每个学期新教材发下来,无论是课本还是练习册,爸爸总是挑灯夜战,必须把所有数学题用多种方法解一遍,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他离开讲台。“那时的我年纪小,根本理解不了,爸爸既然是老师,为什么还要整晚整晚地做数学题,爸爸就告诉我‘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老师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才可以随时为学生解惑’”黄冰瑶回忆道,黄泰祥站在讲台上教了33年数学,同时也学了33年数学。
黄冰瑶的妈妈的高丽华,从师范毕业后,在畹町芒满小学、芒令小学任教6年后到畹町中学任教。期间,有一名不想读书的学生,高丽华几次亲自到学生家里劝说,给学生讲读书的重要性,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开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让他重新喜欢上学习,最终那名学生没有辍学,并在毕业之后和她成为了忘年交。黄冰瑶的妈妈用温柔细心关爱学生,让黄冰瑶亲眼看到了“真诚付出”的力量。
看着长辈的背影成长,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当自己站上讲台时,自然就懂了该怎么去做。在幼儿园,黄冰瑶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园,在门口接孩子,跟他们打招呼、聊聊天,知道哪个孩子今天不舒服、哪个孩子昨天家里发生了什么事。黄冰瑶回忆道,在一次幼儿园的美工课上,一位小朋友因为担心自己画得不好,被同学嘲笑,迟迟没有下笔。黄冰瑶发现后,温柔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画得很好,同学们也会喜欢你的画。”在她的鼓励下,小朋友终于开始动笔了,过了一会儿,一幅画渐渐有了模样。画面里,小朋友们手拉手在操场上做游戏,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虽然线条有些歪扭,但充满了童真和温暖。小朋友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还一个劲儿地夸她画得好。活动结束后,几个小朋友还主动跑到她身边,邀请她一起玩游戏。看着他们的背影,黄冰瑶心里满是欣慰。
这样的小事,在黄冰瑶的教学生涯里还有很多。在幼儿园这些年,黄冰瑶始终会用心记下班里哪个孩子挑食,需要加强营养;哪个孩子午睡会踢被子,需要帮他盖好;哪个孩子内向,需要与他多聊天;等等许多细小的事情。黄冰瑶说:“我做的这些事,虽然没有爷爷和父母桃李满天下的光环,但我知道,只要我和他们一样,踏实教书、用心育人,就是对 ‘教育世家’最好的传承。”
三代人站过不同的讲台,却守着同一份初心,祖辈在课堂上夯实学生的知识根基,父辈在边疆为孩子搭起求学的桥梁,黄冰瑶在幼儿园守护祖国的“花朵”,虽然岗位不同,但“对学生负责、对教育用心”的初衷,从来没改变过。黄冰瑶的爷爷坚守语文讲台36年,把“教好书、育好人”当成一辈子的事;父母坚守边境教育共计68年,把青春都献给了畹町的孩子;黄冰瑶坚守幼儿教育29年,用爱心和耐心,陪孩子慢慢长大,帮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大理一中的语文课堂到畹町边陲的中学校园,再到充满童趣的幼儿园教室,黄家三代人的教育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动人的坚守,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诠释了“教育是一场接力赛”!
用一盏灯
点亮千万盏灯
学海行舟
师者如舵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让我们对老师说一句
亲爱的老师
祝您节日快乐!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