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这不仅是活动时间的延长,更是活动内涵的重塑,是增进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
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青少年是科学的未来,也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点人群,有关部门应开展工作,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努力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科普教育创造良好契机。
播撒探索科学的种子
科普教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青少年时期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科普教育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对科学的兴趣。通过了解科学知识和现象,学生能打开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为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如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学生通过科普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彩虹的原理,为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埋下种子。
科普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知识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让学生认识世界本质,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科学家故事和科学家精神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韧不拔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精神就在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里,就在屠呦呦十几年如一日的实验中,也在无数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身上。
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
首个全国科普月,各地为学生组织了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向公众开放,学生们有机会走进科研一线,近距离接触先进科研设备和技术,感受科研氛围,了解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向往。各类科技场馆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成果打造专题展览、科普报告、主题科普活动。学生在科技场馆观看关于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的展览,聆听专家科普报告,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感受科技魅力。
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打卡探馆等趣味性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科普剧以生动有趣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学生在观看中轻松学习。游园会和科学运动会设置趣味科学实验、科学知识竞赛等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科学乐趣。打卡探馆活动鼓励学生探索各类科普场馆,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各地方还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开学季、农民丰收节等节点,打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主题科普、“开学第一课”科普进校园、农技协联合行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广泛提升关注度。在开学季,学校组织科普主题开学典礼、科普讲座,邀请科学家与学生交流,为新学期注入科学活力。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开展与军事科技、国防知识相关的科普活动,增强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许多学生表示,以后会关注科学资讯,参加科学活动。
科普资源“可触达” 科普活动“见实效”
有关部门在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教育部从打造“科学必修课”、建好“科普试验田”、用好“社会大课堂”三方面开展工作。
周大旺介绍道:“教育部健全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化年级学段有机衔接,体现实践性、综合性。目前,一至九年级均已开设了科学课,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总课时占比已经增至8%—10%,独立设置了信息科技、劳动课程。”
在建好“科普试验田”方面,教育部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和使用规范,确定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动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适应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
在用好“社会大课堂”方面,教育部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高新企业等,加强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的建设与开放,为中小学科普和校外科学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比如,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整合了首都丰富的文化、科技与自然资源,将故宫博物院、中国科技馆、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00余家单位转化为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打造了多元化的校外学习空间。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深化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为国家培育更多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且具备扎实科研素养的青少年储备力量,为未来科学家队伍建设筑牢根基。”周大旺说。
首个全国科普月为学生科普教育带来新机遇,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未来,我们应抓住机遇,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加强学生科普教育,让学生们在科学道路上茁壮成长,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来源/人民日报平安校园工作室
责编/和润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