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到“月” 首个全国科普月是什么?

2025-09-13 14:15:57 阅读量1340 字数869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协会同相关部门连续举办了22个科普日活动,促进了社会科普工作的蓬勃开展。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这是增进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今年9月是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指出,此次科普月,中央国家机关参与部门增加了30多个,全社会科普活动大幅提升,参与面大规模拓展。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介绍,从“日”到“月”,不仅仅是活动时间的延长,更是活动内涵的重塑。科普月期间将组织“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六大板块活动。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将面向公众开放,各类科技场馆、科技社团等将围绕科技前沿、重大成果,打造专题展览、科普报告、主题科普活动,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未来已来”,不断增强对科技创新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热情。


活动将突出科普惠民,强调趣味性、时效性、群众性,通过好玩有趣的科普活动丰富公众的科普体验,广泛提升群众的关注度,有力促进科普普惠基层;将推出“科普之光·首届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展播活动”,通过连续30天的线上展播,让公众“云游”科技世界、领略科学魅力。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公民科学素质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软实力”。同时,我国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对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将重塑科普生态,引发科普范式变革。面对这些重大时代课题,科普工作应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冯身洪表示,中国科协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牵头单位,正在联合纲要办成员单位谋划“十五五”时期工作。下一步,在传统科普工作基础上,将加强前沿性科普和普惠性科普资源供给;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科普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


fd96cb5a6861daa48be3277fbf912a9d.gif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编/和润黄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