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恩应,瑞丽市畜牧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24年被评选认定为德宏州“凤尾竹”育才项目“乡村振兴人才”。本期人才故事为您带来: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养殖富民路”
在瑞丽的田间地头、牛舍鱼塘、村村寨寨,人们常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裤脚沾泥的技术员,他就是唐恩应,瑞丽市畜牧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一定要让群众靠养殖过上好日子” 2005年初到瑞丽,唐恩应眼前并不是诗意的边疆田园,而是“牛睡泥潭猪串门,秸秆焚烧烟四起”的景象,很多老百姓搞传统养殖,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从畜牧站、水产工作站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他始终下定决心:“要用技术改变现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信念照进现实。唐恩应牵头构建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免疫防控”体系,带领团队背着冷藏箱走遍村寨,逐场逐户为畜禽免疫接种疫苗500多万头(只、羽)次,筑牢祖国边境农业生产“第一道安全防线”;跑遍全市4000多家养殖场户,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29处,实现多年来全市畜牧兽医水产领域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还推动畜牧贴息贷款、“肉牛见犊补母”、养殖证照简化办理等一批惠民政策落地,真正为养殖户排忧解难。 “技术是根,创新是魂” 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唐恩应常年奔走在试验第一线,带头啃下一个个技术“硬骨头”。 引进加州鲈、中华绒螯蟹等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让瑞丽水产养殖有了“新名片”;参与“云岭牛”新品种选育,推动肉牛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跨越;主导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增殖放流土著鱼类20多万尾,守护边疆水域的生态平衡……从业以来,他主持实施了国家、省、州级重点项目100多个,每一个项目都精准对接产业痛点,有效带动了群众增产增收;他跑部门、争资金,累计争取扶持资金7000多万元,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党员,就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脱贫攻坚期间,他精准对接建档立卡户,通过“手把手”技术扶持和项目带动,帮助一大批养殖户成功摘掉“贫困帽”。新冠疫情期间,他身兼联防所所长、网格长数职,心里装着核酸检测、边境巡查、物资采购、调运饲料、协调养殖户通行等无数大事小情。面对大家的钦佩,他却总是摆摆手说:“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一名党员该做的。” “授人以渔,带出不走的技术队” 多年来,在这支队伍共推广畜禽品种改良100多万头(只、羽)、秸秆青贮200多万吨、牧草种植7000多亩、稻渔综合种养6000多亩。一批标准化养殖场、示范村、示范户迅速成长,“村官鸡”“勐牛干巴”等特色品牌逐渐打响,累计带动畜牧水产产值达32.2亿元,“养殖富民”之路越走越实。 年过不惑,唐恩应依然奔波在一线。这些年,他扎根一线开展农业技术科学研究,先后在《中国牛业科学》《中国农业通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7篇,获国家、省、州、市级科技成果奖17项。如今,他又瞄准了智慧养殖、种业振兴等新课题,计划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让农业技术的成果惠及更多普通群众…… 二十七载如一日,他用实际行动把初心写进了一亩亩稻田、一座座牛舍、一条条鱼塘之中,成了群众心中最信赖的“自家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业绩。
来源:瑞丽市委组织部 州委组织部(人才科)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