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体中,骨骼如同坚固的基石,支撑着整个身体结构,保障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然而,有一种悄然来袭的疾病——骨质疏松,正逐渐侵蚀着骨骼的健康,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据相关数据,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32.1%,男性为6.0%,且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甚至超过20%。因此,深入了解骨质疏松,积极做好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9月17日,古城区人民医院内二科医师 洪永琴 走进FM106.2丽江新闻综合广播直播间。(丽江融媒记者 徐蕾摄)
它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的全身性骨病。正常情况下,成骨与破骨细胞动态平衡维持骨健康,一旦平衡被打破,骨吸收超骨形成,骨骼会变得疏松多孔、脆性增加,易骨折。因早期无症状,它被称为“寂静的疾病”,多在骨折或脊柱变形后才被发现。
疼痛:腰背、四肢疼痛,尤其在活动后加重,严重时影响翻身、行走,由骨小梁破坏刺激神经所致。
脊柱变形:身高变矮、驼背,多因椎体压缩性骨折,病情发展可能使身高较年轻时缩短≥4cm 或较上一年缩短2cm。
骨折: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即可引发,常见于脊柱、髋部、腕部,骨折后易长期卧床并引发并发症。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骨折致胸廓畸形,减少胸腔容积,影响肺活量,引发胸闷、气短等,增加心肺疾病风险。
洪永琴医生在提醒患者用药注意事项。(供图)
年龄相关:65岁以上老人骨代谢衰退;绝经后女性雌激素骤降,骨吸收加快。
不良习惯:吸烟影响骨代谢,酗酒干扰钙吸收,缺乏运动、日照不足均增加患病风险。
疾病与药物:甲亢、糖尿病等干扰骨代谢;长期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5mg/日,连续3个月)等会导致骨量减少。
家族遗传:父母有骨质疏松或骨折史,子女患病概率更高。
营养均衡:成人每日补钙约800mg,绝经后女性及老人约1000mg,多吃奶制品、豆制品等;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或吃海鱼、动物肝脏等维生素D,必要时遵医嘱用药;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0.8—1.2克蛋白质,避免过量。
规律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承重或抗阻运动(如步行、举哑铃);每周2—3次、每次30—60分钟太极拳等平衡训练,降低跌倒风险。
健康生活:戒烟限酒(男性日酒精量≤25克,女性≤15克),少喝咖啡和碳酸饮料;保持适宜体重;家中做好防滑、照明,定期检查视力。
洪永琴医生工作中。(供图)
诊断: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腰椎、髋部骨密度,T值≤-2.5为骨质疏松;有轻微外力致骨折史,即使骨密度正常也可诊断。
治疗:基础治疗需补钙(每日元素钙1000—1200mg)、补维生素D,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可用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等,需遵医嘱长期服用;骨折后需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功能。
喝骨头汤补钙效果差,且脂肪高,不如牛奶。
骨质疏松不只是缺钙,还需综合治疗,不能仅靠补钙。
年轻人若有挑食、缺运动、吸烟等问题,也可能患病。
骨质疏松可防可治,高危人群应定期查骨密度,早发现早干预,从年轻时积累“骨本”,守护骨骼健康。
编辑/徐蕾
责编/李婧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