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听见景颇人的声音

2025-09-17 16:24:27 阅读量1221 字数1139

“景颇大妈团”——这个名字朴实得像山间的泥土,却承载着十九年的“芳华”。

这是一支由普通景颇族妇女组成的队伍,手提舂筒、敲响簸箕,把从田埂地头、火塘边“舀”来的原生态歌舞,一路从云南德宏的芒市广场,跳进北京人民大会堂,跳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跳到泰国、韩国、印度……

没有华丽乐器,没有专业舞台,她们用的是祖辈传下来的调子、劳动中诞生的节奏。她们说,这就是景颇人“最真的样子”。

一切始于2004年。当时在德宏州文化馆工作的穆贝玛途,拉着十多位景颇姐妹,既为锻炼身体,也想让人气还不旺的芒市广场“热闹起来”。曾在财政局工作的杨学华是最早加入的成员,“一开始就是想动一动,谁想到一跳就停不下来了。”

自掏腰包置办服装,自筹路费外出演出,排练时孙子孙女在边上玩耍……困难不少,但没人放弃。“是真的热爱”,杨学华说。

2006年6月,团队正式获批为“德宏州景颇民间艺术团”,有了组织,也有了更清晰的使命。

今年74岁的郭木板是从地震局退休后加入的。从唱跳到打乐器,她一直享受着像家一般的团队氛围。“在这里没有‘退休’两个字,只要还能动,大家都会坚持。”

这个100余人的大家庭,有公务员、医生、教师、个体户,都是普通人,她们走到一起,要把景颇族非遗文化的火种,护成燎原之势。

舂筒、簸箕,她们带着这些生产生活器具登上舞台。“景颇人的歌和舞,是从劳动里长出来的。”团长穆贝玛途说,“这些原生态的曲调,带着山野的气息,藏着我们民族记忆的密码。”

“原生态不等于粗糙”,2012年加入的孔秀芬来自州歌舞团。她为团队带来专业训练,但坚决保留原生态唱腔和生活化乐器。“艺术要从土地里长出来,也要让更多人听得懂、看得见。”

2012年底,她们首次赴台比赛,就以《欢庆目瑙纵歌》拿下金奖。观众掌声不息——语言或许不通,但旋律和情感直抵人心。

次年,她们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曲《景颇姑娘》技惊四座,摘得金奖、最佳表演团队奖、最佳编舞奖等多个奖项。谢幕时,观众全体起立,掌声雷动。

“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满是惊异的笑脸,读懂的是他们竖起的大拇指”,穆贝玛途笑着回忆,“第二天去景点,好多人认出我们,夸歌好听、衣服好看,抢着合影。”那一刻,这群景颇大妈成了“中国的风景”。

从那以后,“景颇大妈团”这个名字越叫越响。北京、武汉、香港、泰国、印度、韩国……十九年来,她们从广场跳到世界,把“非遗”跳成“活态”,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民族文化,也在一句句歌谣、一段段舞步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如副团长何秀芳所言:“我们走得再远,荣誉再多,都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景颇大妈团’会一直坚持最原生态的表演形式,把‘生活交响乐’演奏下去。

簸箕声中,舂筒韵里,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脚步,也是中华大家庭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生动回响。

来源:德宏融媒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