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中的纳西族儿女
王志伟(古城区)
黑龙潭公园内有一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是1940年8月丽江人民为纪念在抗战中献出生命的纳西族将士而立的。
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原丽江县有112名在抗战中阵亡的将士。他们的姓名、所在部队、级别或职务、阵亡地点等在书中有详细记载。他们隶属国民革命军第60军第182师、第183师、第184师,分赴山东、山西等战场,与日寇进行过殊死搏斗。尚未统计的原丽江县籍阵亡将士还有很多,估计共有1000多人战死沙场。
1937年8月30日,龙云组建国民革命军第60军,编为第182师、第183师、第184师、第185师等4个师。第184师由“黑虎将军”张冲担任师长,下设第543旅、第544旅、第1085团、第1086团、第1087团等。在原丽江县招募的近千名士兵被编入第1085团、第1086团、第1087团,以及后来组建的第550团。1937年9月底,第184师整编完成后从昆明出发集中在长沙,奉李宗仁的命令开赴台儿庄。在台儿庄战役中,第184师于4月30日至5月14日在禹王山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此役过后,第60军只剩一半兵力,丽江籍将士牺牲10余人。1938年9月,第60军赴阳新参加武汉外围对日军的战斗,在白门楼、上下大郁、黄连洞、石梯寺等阵地与日军对峙,战斗场面格外惨烈。1939年2月底,第60军奉命从湖南济阳开赴江西参加赣南会战。
抗日战争中,1000多名纳西族儿女奔赴战场,与日寇展开英勇战斗,涌现出很多抗日将领。
木壬林(1892年—1945年),玉龙县白沙镇忠义村人。1909年毕业于大理中学,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参加滇军,在唐继尧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参加过护国运动,并出省作战。回滇后任云南陆军讲武堂将校队区队长、王季莲部团长。1927年,云南政局发生动乱,接连发生“二六政变”“七一四政变”。唐继尧病故后,王季莲被杀,龙云开始主政云南,木壬林回丽江暂避。后经李根源、杨耿光介绍,前往南京樊松甫部(国民革命军第79师)任连长、团长。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打响,木壬林随部参战,辗转于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与日军作战达6年之久。他曾任第一预备师第一混成旅旅长,湘鄂赣游击区总指挥兼襄樊通成区纵队司令等职。1942年6月,木壬林因病回乡休养,不久被陈诚推荐任远征军司令部中将高级参谋,第11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参与对盘踞片马、芒市、龙陵、腾冲及中缅边境日军的反攻作战部署。由于病情恶化,他在1945年再次回丽江疗养,最终在抗战胜利前夕病逝。
木壬林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任旅长时曾托父亲制作楹联“拔剑先平三高国;饮水常怀九眼泉”、横批“还我河山”悬挂在丽江黑龙潭公园,以示抗日救国的决心。他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为官30年却无力添置土地、房屋,连回家养病的费用、死后办丧事的开支都靠亲友相助,人称他为“花子司令”。

木翠华(1897年—1960年),字荣廷,中共党员,古城区束河街道文荣村人。1915年参加护国军,1918年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任过马夫、上等兵、排长、连长、少校营长、上校团长、少将旅长、炮兵大队长等职,参加过讨伐陈炯明的两次战争,随范石生掩护过朱德同志。
1937年随部参加台儿庄战役,激战中身中9弹、5处受伤,被送到伤兵医院治疗,稍有好转即被遣返至湖南东安妻子生活处养伤,身无分文,生活疾苦。1944年东安沦陷前夕,参加东安抗日游击支队,任支队长,配合正规军与日本军作战。东安沦陷后成为日军抓捕的要犯,只好携妻儿到山中避难。
抗战胜利后,木翠华在1947年5月回到家乡。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滇西北工委任人民自卫军一支队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滇西北解放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1951年因旧病复发回家休养,同年受“反共青年党”假案牵连被捕判刑,1955年被释放,1960年病故。1979年,他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和政治名誉。
和中立(1898年—1939年),字柱臣,原籍玉龙县白沙镇,出生于楚雄州禄丰县金山村。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3期步科毕业,历任连长、营长、主任参谋、副团长、中校参谋等职,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武装起义。
1937年全面抗战后,他任第58军新编第11师中校参谋,转战黔、湘、赣战场,参加过长沙大战。在赣北秋季进攻战役中,第11师主力奉命作战转移时,他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
和中立与叶剑英同志情同手足,广州起义前,他曾写诗给叶剑英:“浔阳并马功未成,赣江策马再振缨。岭南驰马倥偬过,羊城秣马得骋腾。”落款为“苍柏学兄握腕正之,弟柱臣于丁卯孟冬军次”。
1988年9月20日,民政部为和中立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李汝炯(1899年—1990年),字伯庚,古城区祥和街道白龙潭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著名的炮兵将领。
191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5期炮科。1921年毕业后被送往日本东京成城学校学习日语,1922年在东京第1师炮兵第1联队入伍,同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炮兵科学习。1924年7月毕业后回国,历任少校营长、中校区队副队长、上校参谋团长、少将旅长、陕西宝鸡陆军特种兵联合分校中将主任、重庆行辕第一处中将处长、西南长官公署专业法庭审判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曾在保定、石家庄、台儿庄、武汉等地与日军作战。1940年任陕西宝鸡陆军特种兵联合分校中将主任后,培养了一大批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等中下级军官。
1949年随陆军大学起义。1950年至1958年11月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转业后任南京文史馆馆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1990年在南京病逝,享年91岁。
刘赞先(1902年—1954年),字亚民,爱国起义将领,古城区大研街道忠义村人。
1918年高小毕业后到昆明谋事,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3期。1921年毕业后任滇军少尉排长。1922年随军到广州,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军中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多次战斗。1932年随军驻防六安,次年被保送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京分校学习,毕业后回云南。1937年编入国民革命军第60军出征抗日,1938年参加台儿庄战役,1939年编入第14集团军第3预备师第7团,任通信营中校营长。先后参加兰水战役、中条山防守战、灵保战役,死守阵地4天5夜,保卫了战略要地潼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他纯金“青天白日”勋章一枚,并晋升为第60军第94师少将副师长。1947年调任汉中警备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后弃职到成都。成都解放后,他召集旧部及第18分团部分官员投诚。1954年在歌乐山病故,终年52岁。
1985年,成都军区向民政部门开具证明,同年7月,其家属收到刘赞先的《起义人员证明书》。

和立信(1902年—1983年),古城区祥和街道祥云村人。1925年中学毕业,1926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60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副团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奔赴抗日前线,同爱国将士一道,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武汉大会战、长沙保卫战、赣东会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日益不满,于1946年毅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在国立丽江师范学校任教。
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丽江人民自卫大队大队长,滇西北人民自卫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7支队第34团团长。在他率领下,第34团配合兄弟部队积极参加保卫滇西北根据地的斗争,充分发挥了军事才干。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滇西北后,对“边纵”进行整编,和立信改任丽江边防军分区基干团团长,为解放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等作出了积极贡献。1953年,他转业到云南省垦殖局任干训队队长,1954年分配到鹤庆县建设科。1959年因错处被开除回家、管制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公职,但他因年事已高,按本人意愿退休,1982年按政策改办离休,当年3月当选原丽江县政协副主席。
和立信于1983年11月在家中病逝,享年81岁。
和殿邦(1903年—1961年),丽江古城人。1926年在昆明参军加入军士队,1930年晋升为第18团第1营第3连上尉连长。1931年到云南陆军讲武堂第21期学习,1933年年底到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学习。1935年毕业回滇,筹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任该校第二学生队少校队长。1938年9月编入第58军新第11师第32团出省抗日,由中校营长晋升为副团长、上校团长,兼任第11师作战科科长。
和殿邦曾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长沙大会战等战役,并在江西、湖南等地与日寇进行无数次战斗,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1940年12月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科长。1945年9月晋升少将,任第一方面军先遣指挥部总指挥并到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同年11月至12月被龙泽汇扣押于越南。1946年回昆明,1951年携眷属回家乡,靠做泥水工谋生。1961年在家中病故,终年58岁。
和成钧(1908年—1970年),古城区祥和街道八河村人。年轻时从军任上士军需、少尉军需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编入第58军,随部队出滇抗日,曾参加长沙会战、汨罗战役等。抗战胜利后驻防上海,任军需处上校代理处长。
1948年回云南,任省保安司令部上校科员。1949年12月随卢汉起义,在昆明保卫战中从事后勤工作,后在军管会工作。1952年转业回丽江,1970年在家病故。
杨煜民(1909年—1993年),古城区西安街道玉河村人。1926年考入云南讲武学堂第19期炮科,毕业后到云南步兵第18团任见习排长。1931年到武汉张发奎部任排长,至1949年10月一直任炮兵指挥官、高射炮兵指挥官。1932年,应姻亲李汝炯之邀到南京炮兵第一团。1936年底率第一连进驻南京,初期奉命隐蔽,对日本军机不予理睬。
随着上海战事日趋激烈,由台湾起飞的日机频繁轰炸南京。杨煜民摸清了日机的来回航向、盘空角度等规律,把所有高射炮部署在最佳位置。1937年9月的某一天,日军的27架轰炸机在无战机护航的情况下,依原方向前来盘旋轰炸。杨煜民指挥全连激战6分钟,击落敌机11架,生俘飞行员3人,首创抗战以来的辉煌成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嘉奖其3000块大洋。此后,日机知道中国有防空部队,只敢在8000米以上的空中飞行,但仍被击落4架轰炸机、1架战斗机。
1938年起,杨煜民任第1营中校营长,承担岳麓山高级军事会议的防务。10月调往重庆海棠溪,继续与日寇作战。1949年2月晋升为空军少将;3月,该指挥部所属装备器材、兵员调赴台湾嘉义。同年10月,他带家眷飞抵昆明,得知原丽江县已和平解放,不敢贸然回乡,也不愿意去台湾。时逢卢汉宣布起义,杨煜民遂持有关证件到军管会投诚,受到起义军官的待遇。1993年,杨煜民在昆明病故,享年84岁。
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数以千计的纳西族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浴血奋战,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最后胜利,体现出纳西族崇高的爱国情怀。
图片丽江古城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