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向阳】稻穗沉甸甸,初心亮晶晶!

2025-09-23 09:05:55 阅读量2979 字数1686


“你看这穗子,颗粒饱满、抗病性还好,今年又是个好收成!”在水稻示范田里,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雪梅弯腰拨弄着稻穗,脸上满是欣慰。从培育适配高原的“丽粳系列”水稻品种,到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再到借丰收节助力农特产品走向市场,二十余载扎根农业一线,张雪梅和她的团队用科技力量,在丽江的山川田野间,串联起“庆丰收”的喜悦、“强产业”的底气与“端牢饭碗”的担当。


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雪梅。(供图)


每次在田间,看到农户捧着增产的稻谷时,张雪梅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点击收听△



“在丽江,水稻不好种。这里海拔高、气温低,‘倒春寒’‘八月低温’说来就来,土壤肥力也不均匀。” 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多年,张雪梅对丽江的农业痛点了如指掌,而她和团队的核心任务,就是培育出能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的好种子。


张雪梅在丽江市农科所团山基地玻璃温室开展水稻杂交组合配制工作。(供图)


“丽粳”系列水稻,正是她们交出的答卷。“‘丽粳11号’能在海拔2100米以上的高寒稻区生长,抗稻瘟病还耐寒。‘丽粳22号’适配海拔在1850米至2300米的区域,产量稳、米质优。” 说起这些“宝贝品种”,张雪梅如数家珍。但育种的过程,远非“如数家珍”般轻松——一个品种从杂交配组到审定,平均要8—12年,每年要观察近万份材料,到7至8月授粉季,还得顶着烈日逐株操作,每天在田间工作超6小时是常态。


张雪梅和团队在永胜县片角镇开展旱地优质稻新品种筛选试验播种工作。(供图)


做农业,最难的是应对极端天气。 张雪梅记得,有一年“倒春寒”突然来袭,试验田里的珍贵育种材料结实率大幅下降,团队成员心疼得红了眼。支撑她们的,是农民的期待,更是“藏粮于技”的责任。“一想到我们的种子能让百姓的‘粮袋子’更稳,再难也得坚持。”


张雪梅和团队在丽江市农科所团山基地开展水稻育种材料播种工作。(供图)


针对农民“选种难”的问题,她总结出了“看3点、问2人、避1坑”的实用技巧:先看海拔适配性、抗病性、生育期,再问村里的“老把式”和乡镇农技员,最后不盲目追“新”追 “贵”。每次有村民前来咨询相关问题,张雪梅都会结合具体地块条件,说得明明白白。


张雪梅和团队在永胜县片角镇发放旱地优质稻示范用农资。(供图)


除了选种指导,张雪梅和团队成员还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开展线下培训、与合作社进行合作等方式,把配套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在永胜县涛源镇的高产示范基地,她们推广机械育秧技术;在宁蒗县,她们指导农户用高原红米绿色栽培技术;在三川镇,通过与合作社合作打造优质示范区,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植。


张雪梅和团队在宁蒗县永宁乡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培训。(供图)


育种过程虽辛苦,但也偶有“小确幸”。比如某份原本不被看好的材料,突然展现出超强的抗病性;或者经过多年筛选,终于得到一个同时满足高产、优质、耐寒、抗病的“完美品系”。这种突破带来的成就感,足以抵消过程中经历的枯燥和挫败。


张雪梅和团队在丽江市农科所团山基地开展水稻育种材料移栽工作。(供图)


“接下来,我们还要培育更优质的‘丽粳’系列新品种,争取刷新丽江水稻高产纪录!”谈及未来,张雪梅充满干劲。她和团队成员们的规划很清晰:一方面继续攻克技术难题,引进更多绿色优质食味香米品种,在不同海拔稻区试验示范,配套推广精确定量栽培、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另一方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品牌营销—精深加工”全产业链融合,探索农旅融合模式。


张雪梅参加丽江市科技局举办的丽江市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供图)


“‘端牢中国饭碗’不是一句口号,对我们来说,就是培育更多好种子、推广更多好技术,让丽江的水稻产业越来越强,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站在金黄的稻田里,张雪梅望着沉甸甸的稻穗,目光坚定。丰收的喜悦还在延续,而她和团队成员们的脚步,早已朝着下一个“丰收”,继续前行。

 

张雪梅和团队在丽江市农科所团山基地规划水稻试验小区。(供图)


编辑/杨超

责编/杨四见

终审/杨国钧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