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至9月21日,历时近一个月,累计行驶超3000公里的“云岭网安大篷车巡回之旅”活动圆满收官,这场跨越大理、保山、德宏、楚雄、昆明5个州(市)的巡回之旅,以大篷车为移动载体,将网络安全知识、网络举报辟谣知识与互联网防护技能,送达社区、村寨、景区和边境口岸,让“全民参与网络生态治理”的理念扎根云岭大地,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注入强劲动力。
“在地化”宣讲破局 网络举报辟谣知识直抵人心
从洱源福和村的农家院落到姐告口岸的国门广场,从大理巍山的古镇街巷到春城昆明的广场闹市,“云岭网安大篷车”所到之处,皆以“贴近群众、融入生活”为原则,以举报指南手册搭配宣传展板,将网络举报渠道、辨谣识谣技巧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常识。
网信、公安等部门联合网络安全企业设置咨询台,搭建起“零距离”沟通桥梁,从“如何识别网络谣言”到“遭遇不良信息怎么举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防护指南”。在大理、德宏、楚雄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集中宣讲用乡音土语、民汉双语的“在地化”宣传方式,让网络举报辟谣知识更易被群众接受。
沉浸式体验搭桥 寓教于乐筑牢群众“心理防火墙”
为打破传统宣讲的“单向输出”模式,将网络举报辟谣知识融入趣味体验,为群众送上防范网络陷阱实用技能,活动现场设置了“谣言粉碎机”“真相全垒打”等六大趣味互动游戏区。
在“谣言粉碎机”游戏区,参与者通过“分类辨谣”的形式,直观掌握网络谣言的常见类型与辨别方法,从源头减少网络谣言传播对生活的干扰;在“真相全垒打”环节,参与者用“真相保龄球”精准击倒所有“谣言瓶子”,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真相战胜谣言的过程;“小心‘圈套’”游戏聚焦常见的网络诈骗与违法风险,将各类网络安全宣传标语巧妙搭配为套圈目标,让网络举报辟谣知识“玩得转、记得牢”。
“原本只是陪孩子来玩,没想到自己也学会了辨别谣言、举报不良信息。”一位家长说,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比单纯说教更易接受。
非遗文化赋能 网络生态治理融入乡土扎根云岭
此次活动巧妙地将网络举报辟谣知识与云南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在昆明东风广场,一团团彩面在面塑师手中瞬间化作“反诈小卫士”;在德宏芒市广场,傣族剪纸艺术与网络安全标语相映成趣;在大理巍山,传统甲马技艺与白族扎染技艺印制出网络安全知识宣传画;在楚雄彝人古镇,彝族刺绣作品融入了举报辟谣元素,让网络举报辟谣知识通过民族文化载体更加深入人心。
“网络生态治理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话题,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话题。”市民李先生说,以非遗技艺、民族文化为载体,可以让网络举报辟谣宣传更加“接地气、入人心”。
在各地设置的打卡墙前,群众纷纷与印有本地特色元素的“举报辟谣”主题展板合影,手持“孩子上网需引导 不良信息需清扫”“吃瓜不传谣 键盘不开炮”等网络举报辟谣标语牌参与“和云岭网安合个影”活动打卡拍照,现场即时打印并粘贴到照片墙,成为云岭群众参与网络生态治理的生动见证。
从村寨群众学会用手机举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到校园学生化身“网安小卫士”向同学普及网络辟谣知识,从口岸商户主动转发官方辟谣内容,到社区居民组建“网络举报监督小组”——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巡回之旅,不仅传递了网络举报辟谣知识,更点燃了群众参与网络生态治理的热情。下一步,云南将持续以“云岭网安大篷车”为纽带,常态化开展网络举报、网络辟谣工作,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生态治理,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昆明信息港 记者俞逍)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