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岁学傣文、8岁习技艺的傣族姑娘,到如今深耕民族文化传承十三载的“非遗引路人”,冯小平始终以热爱为笔、以坚守为墨,在德宏这片热土上守护着傣族文化的根脉,搭建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者的使命与担当。
幼年植下文化根,校园播撒传承种
“指尖的傣文是祖先的智慧,耳畔的歌声是民族的心跳。”这是冯小平对傣族文化最朴素的认知,而这份认知,早在幼年便已生根。6岁时,她跟着长辈一笔一画学习德宏长体傣文(“豆芽文”),8岁又掌握圆体傣文,稚嫩的笔触里藏着对民族文化最纯粹的热爱。此后,葫芦丝、果雕、剪纸……她像海绵吸水般学习各类傣族技艺,为日后的传承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期间,这份热爱化作了行动的力量。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冯小平,因放不下对傣族文化的热爱,牵头成立了学校首个傣族文化交流协会,并担任第一届会长。两年任期里,她既是“组织者”,带领会员到各地调研傣族文化、举办民族节日活动;也是“宣传员”,通过讲座、联谊活动,让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傣族学子凝聚在一起,更让其他民族同学读懂了傣族文化的魅力。这段经历,让她从“文化爱好者”成长为“传承践行者”,也坚定了她毕业后回乡传承文化的决心。
返乡搭建“勐祥光”,十三载培育千名传承人
2012年10月,刚毕业不久的冯小平回到家乡芒市,创办了“勐祥光傣族文化艺术工作室”——这个以傣族吉祥寓意命名的平台,成为她传承文化的“主阵地”。起初,工作室规模不大,却倾注了她全部心血:白天,教孩子们唱傣族山歌、吹葫芦丝、写傣文,让民族技艺在欢声笑语中传递;夜晚,她忙着为村寨百姓翻译傣汉文书、设计傣族特色请柬与对联,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随着影响力扩大,工作室升级为“勐祥光傣族文化培训中心”,冯小平的脚步也越走越远。她应邀走进瑞丽二中、风平中心小学、德宏州幼儿园等十余所学校,将“非遗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截至2025年,培训中心累计培养学员数千人,不仅覆盖德宏州各县(市),还受邀到缅甸木姐、南坎、密支那等地去教授葫芦丝、舞蹈、傣语等,真正让傣族文化跨越国界、薪火相传。
当好“民族团结使者”,让文化之花结出交融之果
作为勐焕傣族民间文化发展协会秘书长,冯小平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民族团结联络员”。多年来,她始终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融入文化传承工作,在芒市泼水节、傣历新年(比迈傣)、“摆少桑”出洼干朵节、“五一民族体育竞技”“国庆民族联谊活动”等活动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还义务开展双语消防安全宣传、录制泼水节注意事项,用接地气的方式守护各族群众安全。
这份坚守与付出,也让她收获了诸多认可:2015年获国际泼水狂欢节果雕大赛三等奖,2022年荣获芒市“三八红旗手”,2024年被认定为“德宏州雕刻彩绘乡村工匠”……一张张证书背后,是她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更是对民族团结进步的担当。
如今,“勐祥光”已成为德宏小有名气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常有单位、学校前来开展团建、研学活动。冯小平说:“傣族文化是我深扎大地的根,民族团结是我们共铸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各民族的同心守望,是刻在血脉里的责任。只要能让更多人读懂傣族文化的璀璨、守护好民族团结的深情,这条路,我愿一直走下去。”这位傣族姑娘,正用自己的方式,让民族文化之花越开越艳,让民族团结进步之果越结越甜。
来源:德宏网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