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摸秋

2025-10-05 15:21:40 阅读量9145 字数1246


摸   秋


徐成文(重庆市)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中国人自古便十分看重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翻阅资料可知,中秋节晚上的“摸秋”活动早在大江南北盛行。


又一个中秋节来临,但当天是周三,那时,中秋节还未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白天只能照常教学。下班后,校长提议:“各位老师,今晚来我家吃饭、赏月。”我们听了比3岁小孩拾到水果糖还要高兴。饭饱酒酣后本打算回寝室,一句“去‘摸秋’”突然点醒众人,于是,我们朝学校周围的庄稼地出发。


八月十五的月光如银水般倾泻,将漆黑的大地照得透亮,我和张老师向学校旁的一条小沟走去。小沟的坎边,不知是哪家勤劳的农户把一片原本坑洼不平的泥土侍弄成了平整的菜地。菜地里,满是娇翠欲滴的秋茄子、鲜红耀眼的小辣椒、秋意盎然的小白菜、昂扬向上的小葱苗……


小白菜胖乎乎的,嫩得让人不忍下手。张老师是教体育的,有着粗壮的身子、粗犷的性格,他麻利地用水果刀把小白菜的根部切下,我顺手扯了一把葱苗。


“各位老师,多弄点。要不要家里刚挖的红薯?”正当我们拍打裤脚上的泥土时,菜地的主人王大哥突然矗立在眼前。王大哥的大女儿在我的班上就读,平日里总教育学生要“文明礼貌”“自尊自爱”的我,此刻只能低头不语。“老师,不必害羞,都是自家种的。”王大哥笑着说:“今晚不是要‘摸秋’吗?大家图个热闹、新鲜而已。”说着,他举手向我们炫耀战果——一把火红的小辣椒。


山水。


原来,中秋节的晚上大家都可以“摸秋”:你“摸”我家的菜,我“摸”你家的果。第二天,谁的“秋”被“摸”得最多、哪片地的“秋”无人问津,总会成为田间地头的话题。


返回学校的途中,月光朗照、秋风拂面,只见两个身影在南瓜地里弯腰忙碌。不用问,她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摸秋”的人。“两位老师也来‘摸秋’啊。”本不想惊扰她们,年少的姑娘却主动向我们打招呼。我定睛一看,这不是开餐饮店的李梅吗?她的店是街上为数不多的铺子之一,一来二去,我们便与厨艺不错的她混了个眼熟。“嫂子,他们是学校的老师,常照顾我的生意呢。”李梅的脸在秋月下很甜美。她解释,身旁的嫂子刚过门没多久,哥哥就外出务工了。家里3代单传,母亲盼着儿媳早点怀上孙子,便特意一起来“摸”南瓜——“南”与“男”谐音,盼望嫂子能生个男孩。


其实,很多人“摸秋”都藏着自己的小期盼:夫妻俩想添个女儿,就去“摸”扁豆(扁豆亦称“蛾眉豆”);家有小孩读书,希望孩子聪明,就去“摸”小葱(“葱”与“聪”谐音);开店经商的人盼收入丰盈,就去“摸”菜(“菜”与“财”谐音);新婚夫妻希望百年好合,便去“摸”白菜(“白”与“百”谐音)……


“摸秋”虽带点“偷”的意味,但在民风淳朴的乡间,其实大家不过图个吉兆。所“摸"之物从不过量,也不会大范围地”摸“。乡亲们有默契的约定:“秋”可以随便“摸”,但绝不能损害庄稼。平日里,大家都很珍惜粮食,唯独在“摸秋”当夜,“偷”的人和被“偷”的人都会觉得开心。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