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的秋阳漫过玉龙雪山,照进白沙镇玉湖村一座青瓦木楼的庭院。帝溢居的老石磨吱呀作响,游客紧握磨柄缓缓转动,乳白的豆汁顺着磨槽流出,豆香随风弥漫。
和玉月(图右二)和游客在帝溢居纳西家访民俗体验馆院中打跳。(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 摄)
“配合腰劲,磨起来省力,豆浆也更细腻。”帝溢居纳西家访民俗体验馆主理人和玉月站在一旁,笑着指导游客磨豆浆。这座由纳西老宅改造的民俗体验馆,没有华丽装饰,却让每位到访者与鲜活的纳西文化撞了个满怀。
老宅新生:一院一景藏着文化记忆
帝溢居遵循纳西族“三坊一照壁”的传统格局,满院的绿植鲜花在秋阳下生机盎然。“小时候最爱在院里玩耍。”和玉月向游客介绍,“院中的纳西图腾是家里的‘聚宝盆’,抬头见天,低头见家,这样的日子才踏实。”
帝溢居纳西家访民俗体验馆工作人员在院门口迎接身穿民族服饰的小游客。(供图)
老物件展区总是最聚人气。马帮铜铃、东巴经卷、传统炊具……这些器物静静诉说着过往。“这些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纳西人生活的印记。”和玉月说。
沉浸体验:手把手触摸文化温度
服饰体验区内,和玉月为游客仔细整理纳西传统服饰。“每一个纳西女子,背上都披着一块羊皮披肩,它能保护背部不被篮子磨伤。”游客端详着镜中的身影感叹:“把纳西族的‘披星戴月’的故事穿到身上,才真正理解了民族服饰里藏着的文化密码。”
游客在帝溢居纳西家访民俗体验馆体验磨豆汁。(供图)
东巴造纸体验区里,和玉月的父亲和杰林教游客捣浆、抄纸……然后带着游客们,在自己亲手制作的纸张上写下一个个鲜活的东巴象形文字。“你看这个‘山’字,多像咱们老家的山峦!”游客捧着作品爱不释手。
蜜饯品鉴区,酸梅子的酸甜味最是诱人。“这些蜜饯都是我母亲做的,美味又干净。” 和玉月一边说,一边给游客们递上刚做好的蜜饯,“来尝尝,这可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零嘴了。” 接过蜜饯,放进嘴里,先是一股甜香,然后是一丝微酸,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 ——这味道,是小时候独有的记忆。
两代接力:从守艺到兴业的乡村答卷
这个“95后”纳西姑娘的返乡决定曾令同龄人不解。2018年从韩国留学回来后,她和朋友在丽江市区经营着一家颇受欢迎的皮肤管理店。2023年8月,面对家乡旅游发展的热潮,在父亲建议下,她毅然回到了玉湖村。
帝溢居纳西家访民俗体验馆的蜜饯。(供图)
“一开始确实困难。”和玉月坦言,“但看到父亲为传承文化付出的努力,我逐渐理解了这份事业的意义。”如今,她成了体验馆的“主心骨”——讲解纳西文化、运营新媒体账号、开发体验项目,让古老文化焕发新活力。
父亲和杰林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2018年,目睹年轻人外出、老手艺失传的困境,他毅然改造祖宅创办了村里第一家纳西文化体验馆。“老房子空着,老手艺没人学,我看着心疼。”从整理老物件到重新学习东巴文化,他一步步将梦想变为现实。
女儿创新宣传,父亲坚守传统。两代人各展所长,不仅把体验馆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带动了15名村民就业。“既能带着乡亲致富,又能传播纳西文化,这就是我们的奔头。”和玉月说。
未来可期:文化活水润泽乡村
面对未来,和玉月规划清晰:设立东巴传习点,让村里的孩子从小接触纳西文化;开发“纳西伴手礼”,让游客把文化带回家;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
和玉月(图右一)。(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 摄)
如今的帝溢居已成为玉湖村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这里接待过八方来客。这座小小庭院,正成为一个纳西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希望更多人来这里,深度感受纳西文化。”和玉月说,只要有人坚守传承,纳西文化就会永远鲜活。而帝溢居,就是这条文化长河中一朵充满力量的浪花。
记者/段玉菊
责编/王君霞
二审/李 桥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