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本应安享晚年、坐享天伦,他却选择返乡创业、躬耕田野、发挥余热、热心公益,把智慧和汗水倾注于家乡的热土,带领乡亲们蹚出一条产业振兴、共同致富的路子,他就是会泽县五星乡干松林村群众朱金排。
深秋时节,大地金黄,会泽县五星乡干松林村朱金排的北美冬青种植基地却是一片火红。一棵棵整齐的北美冬青像列队的士兵,新抽的枝条上缀满了一串串鲜红的浆果,带着娇憨的鲜亮,像把新春的朱砂痣点在了枝头,藏在嫩绿的新叶间,露着半截圆滚滚的身子,活像刚裹上红袄的小娃娃,透着股“还要使劲长”的灵动。
据了解,朱金排今年3月种植的140亩北美冬青有30多亩已经可以作为盆栽出售,6000棵鲜切枝也即将上市,预计可以实现收入50余万元。
基地里,十多个工人正忙着给北美冬青施肥,他们大多是干松林村的留守老人。“我家有十亩地租给老板,自己又来老板的基地打工,每天有90元的工资。自己种地要操心买化肥、买籽种、买薄膜,除去成本就没有什么收入了,把地租给老板后来打工要单纯一些,按时上下班,按时领工资。”务工群众孙本凤说。
“我之前在江苏打工,朱总回来干产业我就回来在他的基地做活,外面太热了受不了,还是在自己的家乡打工好,生活方便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务工群众朱玉翠说。
据朱金排介绍,他的基地每天都有十多人长期务工,集中用工期每天有20至30人,都是附近的留守老人,年龄从50多岁到60多岁,看着自己的基地能为当地乡亲们提供一个务工增收的平台,朱金排觉得创业的艰辛有了价值。
1965年出生的朱金排已经进入花甲之年。前些年,朱金排一直在景洪等地做废品收购生意,通过在外近30年的打拼,朱金排有了一定的积蓄。
逢年过节回到老家,朱金排了解到老家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少数留守在家乡的中老年人劳动力不足,导致土地闲置。想到自己年近90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想到老家那么多闲置的土地,朱金排通过深思熟虑,决定返乡创业。
“我们这里外出打工的人几乎占80%,我们小组总共154个人,现在只有40多个人在家。”朱金排说。
2021年,朱金排回到老家五星乡干松林村,流转了乡亲的100多亩土地,搭建大棚,种上蔬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天不遂人愿,一场大雪压垮了他的所有大棚,这一年,朱金排损失了60多万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朱金排一步一步摸索着适合自己、适合家乡的路子。终于,他找到了自己看好的产业:种植会泽大洋芋。
2023年,朱金排把土地扩展到400亩,选择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丽薯六号,开始大干马铃薯产业。“这个品种产量高、有粘性,口感好,主要销售到重庆等地,市场上很受欢迎。”朱金排说。
朱金排还购买了淀粉加工设备,建起了肉牛养殖场,商品薯直接售卖,个头较小的马铃薯制成淀粉,淀粉加工后的土豆渣用来喂养肉牛,养牛产生的农家肥又用作种植土豆的肥料,这样的循环种养实现了土豆、淀粉、肉牛几个产业“遍地开花”。
朱金排告诉记者,目前他的马铃薯产量可达每亩2至3吨,每年可以生产淀粉5至6吨,产生土豆渣80余吨,自家的肉牛消耗不完的土豆渣,就免费发放给周围的乡亲们作养殖饲料。
在朱金排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大片的马铃薯迎着秋风摇曳着墨绿的枝叶,随手拔起一棵,十多个光滑肥大的马铃薯随根拔起,“这些都是夏播马铃薯,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大量采收了。”朱金排眉眼间展现出丰收的憧憬,“收完马铃薯,就可以种上大麦,大麦长到抽穗就收割,用来作肉牛的青储饲料,非常有营养。”
作为土生土长的五星人,朱金排随时想着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乡亲共同增收,近年来,在他的基地务工的群众户均增收都在2万多元。朱金排还自己出资,修建了一条1.5公里的机耕路,方便自己产业的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便捷。
“他做的这些事情老百姓非常高兴,在群众中一提到朱金排,大家都竖起大拇指。他为人正直,同时带动周边群众致富,是我们村数一数二的致富能手。”五星乡干松林村党总支书记张龙国说。
面对老乡们的一致好评,朱金排觉得自己实现了返乡创业的价值,“有条件的时候,我想再多养几头肉牛,把更多的土豆渣和大麦充分利用起来,为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领他们共同致富奔小康。”朱金排说。
来源:七彩云端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