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一股可持续的柔软力量

2025-10-20 14:57:17 阅读量1304 字数2822

开栏的话

云南,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

当旅行被重新定义,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而是让390万人“住进生活”的旅居天堂。人们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脚下种下理想;推开傣家竹楼,澜沧江晚风吹来创作灵感;荡开一壶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

在这里,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着山歌的悠扬,每一缕风都藏着茶咖的醇香,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网将从历史纵深、民族文化、地理奇观、生态密码、气候诗学等多个维度,解码旅居云南现象的深层逻辑,探寻其跨越时空的共鸣点,聊聊旅居云南的独特魅力、发展故事、未来前景。

每年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这个日子,总让我们想起那些翻山越岭的帮扶干部,想起告别土坯房搬进新家的笑脸,更让我们思考:当绝对贫困成为历史,那些曾经“贫在深山”的村寨,如今又是一番怎样的光景?

答案,或许就藏在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选择里——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旅行,而是拖上行囊,走进云南的乡村,住上十天半月,成为一时的“村民”。这种被称为“旅居”的生活方式,看似是一种个人选择,实则像一股细腻而持久的水流,正悄然渗透到云南的山坳里,书写着“扶贫之后”的新故事。它不再是简单地“受助”,而是一场相互的“赋能”。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旅居拉动的是一条“融合产业链”

过去的扶贫,很大程度上是帮助群众把“山货”运出去,变现为收入。这至关重要,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也客观存在。而旅居经济的到来,正在重塑乡村的价值链。

图源:“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微信公众号

在普洱市的很多茶山,过去茶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售卖毛料。如今,不少昔日的贫困村依托生态茶园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起了茶旅融合的旅居产业。游客和旅居者来到这里,不再是简单地买一提普洱茶,而是住下来,跟着哈尼族或布朗族老乡,清晨背着背篓上茶山采茶,在制茶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参与揉捻、压制,在火塘边听他们讲述“砍头茶”的古老传说。

这一过程,使得一片茶叶的价值被极大地延展了。它不仅仅是饮品,更承载了一段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和亲手劳作的体验。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今年1—8月,全省旅居人数达380.1万人;截至8月底,全省从事旅居业务的自然村达633个,较2024年增长11.5倍,盘活闲置房屋10543栋,且普遍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图源:“普洱文旅”微信公众号

不少乡村通过提供深度体验项目,户均年收入增加了上万元。 老乡们发现,他们守护的青山绿水、传承的古老技艺,原来都是可以“变现”的宝贵资源。一片茶叶,从单纯的农产品,变成了承载着风土人情和文化故事的“体验品”。第一产业的“根”与第三产业的“叶”就这样有机融合,生长出一条更粗壮、更抗风险的“融合产业链”。这便是旅居带来的“产业赋能”,它让乡村经济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从“走出去”到“雁归来”,旅居激活的是“人才一池春水”

乡村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曾经,“外出打工”是许多山里年轻人的唯一选择。而今,我们看到了可喜的“雁归来”。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丙中洛镇,一个名为“阿土家”的民宿在网络上小有名气。老板阿土是个“80后”,多年前也曾和同乡一样,选择外出打工。但看到家乡交通改善、旅游日渐火热,他毅然返乡,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宿。他不仅自己做,还带动周边村民一起,组建了合作社,统一标准、共享客源,把分散的民宿资源整合成一张有竞争力的网络。

图源:云南日报

像阿土这样的“归雁”正成群体。根据云南省人社部门统计,近年来全省累计有超过20万名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入乡开展创业创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2024—2026年)》,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就业创业、建功立业,支持青年创业兴乡。

这些“归雁”们,见过世面,懂得市场,更了解家乡。他们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营销手段(如短视频、直播带货)与传统资源相结合,成为乡村振兴中最具活力的“新乡贤”。“旅居经济+政策扶持”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了从“输出劳动力”到“引进生产力”的转变,这是最宝贵的“人才赋能”。

从“被帮扶”到“自信秀”,旅居唤醒的是“文化自觉与自信”

扶贫,不仅是物质的帮扶,更是精神的提振。长期的贫困有时会磨蚀人们的文化自信。旅居这种深度交流模式,正在让当地群众重新发现自身文化的价值。

图源:云岭先锋

漫步景洪市的“三曼”村,改造后的传统傣族干栏式建筑在保留古朴韵味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家居的便捷,在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下,“三曼”村找到了破题关键——将传统傣族村落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从而实现从“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生活的转变,并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乡村CEO、公寓管理员、园林建筑队、咖啡师……家门口的岗位让农民变成了“新农人”。自2024年各项目陆续试营业以来,“三曼”村旅居业态的总营业额突破110万元。 

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周城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以前,扎染对于许多当地妇女而言,只是一门补贴家用的手艺。随着大量旅居者的涌入,她们发现,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客人,会对一块蓝白相间的土布惊叹不已,会愿意花费数小时乃至数天时间,虔诚地学习每一道工序。这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认同,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

图源:“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

他们不再视传统为“土气”,而是主动地向旅居者展示扎染背后的文化寓意,讲述“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许多村民自发地整理老物件,建设小型家庭博物馆。文化,从一种需要被保护和抢救的“遗产”,变成了他们能够从容展示、并以此赢得尊重的“活态资本”。这种“文化赋能”,让脱贫后的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从容与自信。

旅居,一种可持续的“柔软力量”

在国家扶贫日,我们回望来路,更需展望前路。云南的实践告诉我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引入更多像旅居经济这样的“柔软力量”。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它的“柔”,在于其非强制、有机生长的特性。它不依靠大拆大建,而是尊重乡土肌理,唤醒沉睡的资源;它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旅居者付出费用获得独特体验,村民们则凭借自己的青山绿水、文化和劳动,获得了有尊严、可持续的收入。

它的“韧”,在于其构建了一种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的经济生态。产业、人才、文化在旅居这个平台上被紧密编织在一起,一荣俱荣。这种模式,抗风险能力更强,发展根基更牢,也是一条更富人情味、也更可持续的道路。

当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奔赴云南,在绿水青山间旅居,他们消费的不仅是美景与服务,更是在参与并见证着一场中国乡村最深刻的变革。这趟旅程,于他们,是诗与远方;于当地,则是通往更加繁荣、自信未来的康庄大道。

策划:浦美玲

统筹:李榆林 姬祥虎 许芸翡

撰文:李榆林

编辑:代娇阳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