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瓦白墙的方国瑜故居,承载着纳西文化的厚重,也留存着这位被称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学术大家的过往。
近日,一场缅怀方国瑜先生的座谈会就安排在了这里。方国瑜先生的弟子、亲属、学界同仁及社会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循着先生的学术脉络与人生印记,诉说思念、共话传承,让这座院落满是温暖与力量。

近日,在方国瑜故居举行缅怀方国瑜先生座谈会。(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师生情:一句 “纳西子弟与弟子”,一生追随与传承
“方国瑜是纳西族的好子弟,而我是方国瑜先生的弟子。” 座谈会上,林超民教授的开场白瞬间拉近了与众人的距离,也道出了他与方国瑜先生跨越数十年的师生情缘。
林超民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第一位民族史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史与云南地方史研究与教学。他还是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
时间回溯到1963年,彼时还是云南大学学生的林超民,第一次聆听方国瑜先生讲课。当先生提出 “中国历史是一个整体”的论述时,他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决心跟随先生潜心研究民族史。此后,林超民追随方先生治学,将先生的谆谆教诲一一铭记于心,尤其是“不淹没前人,要超越前人” 这句话,更成为他毕生践行的座右铭。
“每次来丽江就像回家。” 林超民教授说,回到方先生的故居,仿佛能再次感受到先生的治学精神。如今,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深耕不辍,更像先生当年培养自己一样,用心培育后辈学子,让“超越前人”的学术精神代代相传。

林超民教授分享师从方国瑜先生的经历。(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亲情暖:“他负担着家里七八个孩子的生活”
在方宝初的记忆里,叔叔方国瑜不仅是学界敬仰的大家,更是家里的 “顶梁柱”。“那时候日子苦,叔叔一个人要负担家族七八个孩子的生活,再忙再累,也从没让我们受委屈。”
这些细碎的回忆,让众人看到了学术大家卸下 “光环” 后的温柔,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先生 “治学先做人” 的人生准则。

方国瑜先生的侄子方宝初回忆家庭生活的点滴。(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坚守路:“沿着他的足迹,让先生‘走出来,活起来’”
“作为一名绘画工作者,要建一座名人故居,谈何容易?”方国瑜故居的设计者周庭伟,用一句话道出了当初筹建的不易。但这份不易,在他 “要让先生事迹活起来” 的信念面前,都化作了坚持的动力。
为了收集方国瑜先生的遗迹,周庭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笨办法”:沿着先生的足迹走。先生到哪里做过研究,就去哪里找资料;先生与哪些人有过学术往来,就去拜访哪些人。从偏远山村到图书馆,从泛黄手稿到老照片,周庭伟一点点拼凑出先生的学术人生,再将这些“珍贵碎片”融入故居的每一处设计里。

参与修缮方国瑜故居的周庭伟先生,讲述修建之初的不易。(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共话传承:为文化延续建言献策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为方国瑜先生精神的传承、丽江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木丽,特别提到林超民教授多年来为西南文化传承、方国瑜先生学术思想传播所作的贡献,并真诚地说:“希望林教授今后继续为故居的学术研究与传承助力,指导丽江纳西文化研究会的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木丽(中)作发言交流。(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我特别期待方国瑜故居能成为丽江文化教育的坐标!”学者杨福泉话语里满是期待,他认为方国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导师”,未来可以依托方国瑜故居打造讲座品牌,让这座院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丽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学者杨福泉作发言交流。(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退休老领导杨国清再次阐释了方国瑜先生的伟大成就,尤其强调了先生提出的“中国历史整体性” 理论的前瞻性。他说:“方先生的这一理论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指引,更是理解民族文化、守护文化根脉的关键。”

退休老领导杨国清作发言交流。(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诗云书社主理人白春林带来了具体的规划:“我们计划不定期举办‘方国瑜小课堂’,按历史或学术科目划分,系统传播先生的学术思想;同时,会全力推动《方国瑜全集》十二卷尽早出版,让先生的学术成果惠及更多人。”

诗云书社主理人白春林作发言交流。(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作为新一任丽江纳西文化研究会会长,和永昌说:“未来,我会带领学会为丽江文化发展、文脉传承尽一份力,不辜负先生的精神,也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丽江纳西文化研究会会长和永昌。(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校园互动:传薪火,励少年
午后的阳光更显温暖,大家从故居漫步到方国瑜小学。在这里,先生的精神正以最鲜活的方式,浸润着少年们的心灵。
林超民教授与师生们亲切互动,几句简短的励志讲话中满是对孩子们的期许:“方先生教导我,一定要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他笑着把古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改成了“书山有路喜探宝,学海无涯乐泛舟”,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在轻松的话语里,学习的乐趣、求知的意义,悄悄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

林超民教授激励孩子们要把读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现场“追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请林超民教授签名。(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少先队代表为林超民教授佩戴红领巾。(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先生墓地扫墓:寄哀思,守初心
夕阳西下时,一行人怀着肃穆的心情来到方国瑜先生的墓地。风拂过墓地周围的草木,仿佛在诉说着思念。

方国瑜先生之墓。(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在方国瑜先生墓前,一行人举行缅怀仪式。(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林超民先生以及活动参与嘉宾在方国瑜故居合影。(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从清晨的故居座谈,到午后的校园互动,再到此刻的墓地追思,一天的行程里,先生的形象愈发清晰——他是治学严谨的学术大家,是温情担当的家人,是启迪后辈的良师。
今天的丽江,方国瑜的学术思想有人传承,他的文化精神有人守护,他的育人初心有人延续,这正是后人对先生最好的告慰。

记者/邱丽亚
责编/李映芳
二审/李 桥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