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玉龙县太安乡的红土地上一派繁忙景象。刚出土的马铃薯带着泥土湿气被装入透气编织袋,一辆辆挂车正将这些 “金疙瘩” 运往云南冬作区及东南亚国家。作为云南重要种薯基地,太安乡马铃薯销售季已迎来高峰。尽管种植面积有所缩减,但“丽系”种薯的品牌影响力与科技赋能的产业韧性,让丰收故事在田间与口岸间持续上演。
▼点击收听音频

太安天红收购点,马铃薯正在装车。(丽江融媒记者 杨四见 摄)

通过瑞丽畹町口岸运往缅甸种植,而非作为食用薯销售。孟超表示,缅甸当地部分种植户为中国人,多年来始终偏好“丽薯6号”品种,每年回购量居高不下。受今年丽江种植面积减少影响,收购量虽较往年有所下降,但截至目前,其收购运输量已达七八十车。

太安天红收购点,马铃薯正在装车。(丽江融媒记者 杨四见 摄)

孟超口中的 “丽薯6号”,是丽江马铃薯产业的核心品种。该品种由丽江市农科所于1997年选育,具有高抗晚疫病、适宜性广的优势,不仅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更实现全国累计推广超100万亩,新增产值近60亿元。
太安乡海拔2600至3300米的冷凉环境,为种薯培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也成为“丽系”种薯吸引孟超等边贸客商长期选择的关键因素。

正在采挖的马铃薯。(丽江融媒记者 杨四见 摄)

据丽江宏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和志魁介绍,太安农贸市场收购点当前平均每天有7至8辆挂车运输种薯,虽较往年减少,但运输节奏依旧紧凑。前期种薯主要发往云南红河、德宏、文山等冬作区,近期则以发往越南、缅甸为主,国内冬作区仅剩余少量补种需求。
作为“育、繁、推”一体化基地的重要枢纽,太安乡每年外调种薯达10余万吨,覆盖国内18个省(区、市)及越南、缅甸等国家。当地企业如玉龙县薯光农业,已形成 “基地供种—农户种植—统一回收”的产销链条,推动科研成果稳步转化为市场效益。

丽江宏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和志魁正在查看村民拉来的种薯。(丽江融媒记者 杨四见 摄)

据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太安马铃薯科研创新基地正高级农艺师和平根介绍,目前,太安乡60%的马铃薯已完成收挖,超一半产品以种薯形式外调,主要辐射云南德宏、临沧、红河等南片冬作区。
丽江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60余年的科研积淀。产量从最初亩产仅650公斤,提升至如今全市平均单产2吨。市农科所团队已培育15个“丽系”新品种。研发《旱作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实现亩均节省8至10个人工。
和平根说,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及科技培训,是推动产量提升的核心支撑。他认为,农户技术提升与思维转变,是科研工作者价值的体现,也为后续科技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太安马铃薯科研创新基地科技人员下沉到田间地头。(供图)

玉龙县太安乡太安村一组村民和志钧,今年种植了20亩马铃薯。他深刻体会到科技对种植的重要性,直言“种马铃薯最害怕的就是不相信科技”。和志钧以晚疫病防治为例,强调按科技指导及时防治的关键作用。晚疫病扩散迅速,若防治延误一两天,将严重影响产量,后期补救效果甚微。

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开展2025年晚疫病综合防治培训。(供图)

如今,太安乡马铃薯销售仍在持续。尽管种植面积缩减带来短期影响,但依托 “全国最干净的种薯基地”定位与政策红利,丽江种薯的海外市场正不断拓展。

分拣好的种薯。(丽江融媒记者 杨四见 摄)
从科研人员的实验室到农户的责任田,从丽江本土到边境口岸,这颗承载着六十载科研坚守的“金疙瘩”,正以科技为翼,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续写新的丰收篇章。


编辑/杨四见
责编/李 婧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