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早期患者,可能只是体检时做了次胃肠镜,发现小息肉后在内镜下切除,术后病理显示是早期恶性肿瘤。整个过程微创、痛苦小、花费少,患者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生活,治愈率超90%,与正常人几乎无异。
另一种则是出现便血、腹痛、消瘦甚至梗阻症状才就诊的患者,检查后往往已是中晚期。即便外科医生全力完成手术切除,后续还需结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患者承受巨大痛苦,家庭经济负担沉重,治疗效果却远不及早期。
因此,郑重告诉大家:消化道肿瘤筛查不是 “可选项”,而是 “必选项”。它能在肿瘤尚处于 “萌芽” 甚至 “种子” 阶段时将其清除,是最有效的防癌手段。

洪伟医生工作中。(供图)
接下来,针对最常见的三大消化道肿瘤,为大家梳理筛查重点。
1.结直肠癌:最该被 “阻击” 的癌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结直肠癌发展缓慢,从良性息肉演变为癌症,通常需要5至10年甚至更久,这为我们提供了长达十年的“窗口期”去发现并切除它。
筛查“金标准”——结肠镜:它不仅是“镜子”,更是“手术刀”。通过柔软的镜子,能清晰观察整个大肠情况,一旦发现息肉,可早期切除,直接阻断癌变进程,这才是真正的“防癌”。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结果良好者可5至10年复查一次;有家族史或肠道不适症状的人群,需更早、更频繁检查。
无创筛查 “先锋”——粪便检测。若害怕肠镜,可先做粪便检测这类无创检查。它就像 “侦察兵”,若提示异常,务必进一步做肠镜这个“总司令”来明确诊断。
2.胃癌:关注 “元凶” 幽门螺杆菌
胃癌在我国仍高发,而幽门螺杆菌(HP)是其明确的“帮凶”。作为一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会持续损伤胃黏膜,逐步诱发胃癌。
筛查 “双雄”——胃镜+呼气试验。胃镜是诊断胃癌的 “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细微变化并取活检;碳 13/14 呼气试验只需简单吹口气,就能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建议成年人都检查幽门螺杆菌,若结果阳性,尤其是伴有胃部不适、有家族史的人群,强烈建议根除治疗,并做胃镜查看胃黏膜状况;40岁以上、高盐饮食、吸烟饮酒、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胃镜。
3.食管癌:改掉“趁热吃”的坏习惯
中国人常说“趁热吃”,但这个“热”可能成为食管黏膜的“隐形杀手”。超过 65℃的过烫食物会烫伤食管,长期反复损伤会增加癌变风险。
核心筛查——胃镜。做胃镜时,医生会仔细检查食管。40岁以上、身处食管癌高发地区、有家族史,且长期吸烟、饮酒、爱吃烫食的人群,定期做胃镜检查至关重要。
目前,古城区人民医院已具备上述肿瘤的全程规范化诊治管理能力,从内镜筛查、诊断,到早癌内镜下切除、根治性外科手术,再到术前术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后期复查随访管理,均能提供专业服务。如有相关需求,可前往医院咨询。

编辑/徐蕾
责编/李婧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