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边“传声” 古村里“有风”——云南省文明乡风建设实践探索

2025-10-29 09:36:47 阅读量3358 字数2819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明乡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重大部署。


近年来,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作为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推动农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绘就了一幅乡风淳、文化兴、产业旺、百姓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治理创新乡土智慧润泽云岭村寨


夜幕降临,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的火塘边,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火光映着一张张专注的脸。村支书用汉语和傈僳语讲解政策,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从道路修缮说到孩子上学,从产业发展聊到邻里纠纷。


“坐在火塘边,能听到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听得进去。”村民们笑着说。这个边境傈僳族村寨,通过306场“火塘会议”,宣讲理论政策,化解矛盾纠纷,共襄振兴大计,202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734万元,走出了一条凝心铸魂、乡风文明、乡村善治、精神富足、小康幸福的新路子,先后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卫生村和市级文明村等称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云南先后制定印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10余个重要文件,建立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同时,深化拓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走边关、巡界碑”“千里边疆同升国旗同唱国歌”“万里边疆国旗红”等活动,打造具有云南辨识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让边境线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流动课堂,坚定了边疆各族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诗经里的中国”诵读演唱等品牌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让崇高理想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


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全省努力探索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让文明乡风建设有高度更有温度。


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路山村发生了一场关于宴席的“革命”。过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盛行,村民“人情债”越背越重。村“两委”牵头修订村规民约,推出“九道菜”宴席标准,明确菜品数量、费用上限,倡导“喜事简办、白事俭办”。起初有村民抵触:“面子往哪搁?”村干部带头简办丧事,只备九道菜。渐渐地,村民发现“负担轻了,人情味反倒更浓了”。如今,“九道菜”成了路山村移风易俗的“金字招牌”。


治理之道,贵在得心。一个火塘、一桌菜,接地气、聚民心。当政策带着温度落地,“小切口”推动“大治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破解治理难题,文明乡风在协商共治中蔚然形成。


文化赋能古韵新声激发乡村活力


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和街道凤阳邑村,一段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穿村而过,几十座老院落静默伫立。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后,凤阳邑迅速“出圈”,成为文旅融合的“网红村”。村里成立了文旅公司,探索“影视IP+文旅”模式,打造“有风小院”“先锋书店”等文化地标,吸引百余位艺术家入驻。村民以老院落入股参与经营,2023年村集体增收31万元,实现“艺术唤醒古村、文化赋能产业”。


立足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云南坚持把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让古老村落焕发时代光彩。


在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中济社区普济村,纳西古乐在百年古树周围回荡。这个有着68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曾经因生猪养殖导致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如今通过文化记忆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我们追溯村落历史,挖掘各民族共生共融故事,通过建设历史文化观光长廊、镌刻互助碑文及村史典故,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普济村党支部书记和茂根介绍,11万字的传统村落志《普济村志》展示出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和乡愁记忆。


在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白沙坡村的“共享价值·美丽星村”,咖啡的香气飘入雨林。沪滇协作探索出了一条咖旅融合的新路径,这个由沪滇两地与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正逐渐成为各地咖啡爱好者的旅行新地标。


“我们村的变化很大,不仅有咖啡庄园、民宿,还有各类技能培训送上门。”村民王清清在“美丽星村”当民宿管家,月入3000多元,“以前要去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让全世界尝尝我们普洱的咖啡。”


古韵新声,唤醒的不仅是沉睡的村落,更是深植于乡土的文化自信与物质基础保障。用文化滋养乡风,以产业反哺文明,文明乡风在古老村落的焕新中,重塑乡村“颜值”与“产值”,提升乡村“气质”与“内涵”,被具体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才引领能人兴业照亮振兴道路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的李娜倮,是云南乡村发展人才引领的代表。她创作了《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30多首脍炙人口的拉祜歌曲,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以乐化人、以旅富民”的振兴之路。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李娜倮回忆初心。2013年,她带头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搭建“支部+公司+家庭”的模式。至今,演艺公司已实现演出收入540余万元,群众分红450余万元,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2万元。


文明乡风的培育与乡村振兴的宏图,要靠人才来引领和创造。云南着力实施村“两委”后备力量培育、青年人才归巢、能工巧匠振兴等计划,挖掘本土人才,吸引外来精英,推动非遗传承、文艺旅居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时,以“文润乡土·三进三传”计划为抓手,加强乡土文化能人培养,增强乡村文化自我造血能力,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


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阿尼么村(“阿尼么”彝语意为“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因音乐人李永康的回归实现华丽蜕变。


“乡亲们来找我,说村里太穷了,让我带大家闯出一条路。”李永康放弃昆明的事业,回乡投资1300多万元打造艺术农庄。“去年‘十一’假期,我们村接待游客6万多人。”站在石头砌成的音乐博物馆前,李永康满脸自豪。曾经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归,开民宿、办餐厅、做文创。这个44户192人的小村庄,人均收入达到2万余元,比3年前翻了一番。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更是文明乡风的引领者。从李娜倮“以乐化人”的团结协作,到李永康“艺术再造”的开拓进取,人才不仅带来了产业与财富,更树立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乡村新风尚。这股新风,让授人以渔的智慧在乡土扎根,使文化的自我造血能力生生不息,合力奏响乡村振兴壮丽和声。


fd96cb5a6861daa48be3277fbf912a9d.gif

来源/云南日报

责编/和真羽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