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圈里的“静悄悄革命”!丽江探索种养循环新路径破解养殖污染难题

2025-10-28 15:24:19 阅读量3737 字数1672


传统养猪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污气混浊、蚊蝇满天、粪水横流。但在丽江的生态农家猪圈,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干净整洁的圈舍内,生猪在松软的“秸秆垫料菌床”上悠闲踱步,空气中弥漫着秸秆垫料发酵的淡淡清香。通过推广应用“农村散户生猪绿色养殖秸秆垫料菌床”技术,丽江的生猪养殖模式正在悄然改变,该技术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同时,还能粪污转化为资源,实现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黑猪群在松软的“秸秆垫料菌床”上悠闲踱步。(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猪圈里的“静悄悄革命”


在宁蒗县永宁镇拖支下村村民陈艳莉家的猪圈里,见不到黑乎乎的猪粪堆积,闻不到刺鼻的臭味。“以前站在外面都能闻到臭味,用秸秆垫料养猪3个多月,气味没了,苍蝇也少了。”陈艳莉欣喜地说。


变化带来的远不止感官改善。对养殖户而言,最实在的是管理便捷和成本降低。“不用铲屎冲尿,省水省工,轻松多了。”陈艳莉道出了众多养殖户的心声。在永宁镇木底箐普米新村,村民曹玉华同样感慨:“改圈后苍蝇不见了,猪也干净了。”


这项技术的另一大优势,是为生猪营造了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垫料在微生物作用下持续发酵产热,犹如铺就一张天然“电热毯”,有效缓解了高海拔地区冬季养猪的难题。

 

变废为宝的循环魔法


养殖周期结束后,这些承载粪尿、完成发酵的垫料去向何方?答案蕴藏着循环农业的智慧。


“可以拿去当肥料,种玉米、苹果、菜都好用。”陈艳莉的回答简单直接,却道出了技术的核心价值——完美闭合“种”与“养”的循环链条。


技术团队成员正在翻挖并检查发酵垫料。(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永胜县程海镇黑伍村委会的罗焕英也深有体会:“苍蝇少,蚊子少,粪便不臭。猪干净得很,原来要冲水打扫,现在省事多了。”质朴的乡音共同印证:曾经的污染源,已神奇转变为肥沃土地的优质营养源。

 

微生物驱动的生态循环


这项看似简单却奥妙无穷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微生物的作用。贵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付天岭用生动比喻揭晓奥秘:“秸秆和枯枝落叶是微生物的‘米饭’,猪的屎尿就是‘肉’。”


贵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付天岭(左一)为农户细致讲解垫料管理要点。(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技术团队从本地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纤维素和处理粪便的微生物,制成菌剂撒入垫料。微生物“有饭有肉”,在生长过程中就将污染物彻底分解。经过约1年周期,垫料最终转化为富含有机质的生物有机肥,实现养殖废物“原位消解”和“无缝转化”。

 

技术团队在本地筛选能高效降解纤维素和处理粪便的微生物。(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多重效益凸显 生态经济双赢


相较于传统养殖模式,这项技术在粪污治理与生态保护上优势明显。特别对坐拥程海湖、泸沽湖等珍贵水体的丽江而言,该技术从源头切断污染链条,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有效方案。


经济效益同样可观。除了大幅减少清粪用水和人工投入,干燥温暖的圈舍环境还显著降低了生猪患病概率,减少兽药使用,提升猪肉品质和养殖效益。


技术团队成员手捧猪圈里的发酵垫料,亲身验证“无臭味”的效果。(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在丽江猎鹰谷景区,这项技术还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据景区后勤经理木学忠介绍:“改造后,环境大大改善,夏天蚊蝇没了,猪的抗病能力也增强了。”他们计划将生态猪圈作为研学基地,“让学生了解生态农业,吃上放心肉”,推动技术从单纯养殖模式升级为集生态教育、农旅融合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实践与展望


丽江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杨志勇表示,为解决畜禽粪便污染和秸秆资源化利用难题,2023年引进了这项技术,并在程海流域、泸沽湖流域等重点区域开展示范推广。


“实施三年来,农户圈舍尿液不外流、不发臭,无需繁琐清理。”杨志勇认为,这项技术为丽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模式,也能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治理提供借鉴。下一步,丽江将组织更多养殖户学习借鉴,扩大生态养殖覆盖面,实现“养殖增收、环境增美”的双重目标,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让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fd96cb5a6861daa48be3277fbf912a9d.gif

记者/赵丽军

责编/和真羽

二审/和众学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