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景洪市景哈乡立足地区实际,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浸润为抓手、以实践创新为动力,在阵地建设、活动开展、文化文艺服务延伸上持续发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在村寨绚丽绽放。
创新“火塘夜话”,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作为澜沧江流域(云南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创建的重要举措,景哈乡以“火塘夜话”为核心载体,搭建起干群连心、文化传情的桥梁,让民族团结在边疆沃土“稳扎根”“开红花”。
组建“汉语+哈尼语”党员宣讲队,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等宣传活动36场次,覆盖群众52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8000余份,整合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强边固防“四位一体”等项目,用好汇人心、聚民智的“火塘夜话”平台,让干群在抵边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村集体经济收入、基层治理等事项中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聚焦“双推”落实,以“火塘”边“同说一席话”为特色亮点,完成达西利村小组“双推”工作示范点打造,全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98%,2025年举办23场“火塘夜话”,覆盖2.3万余人次,开设“家长夜校”6期,围绕“科学育儿”“亲子沟通”“家风建设”等主题授课,累计吸引200余人次家长参与,搭建起家校沟通桥梁,推动形成“学校引导、家庭配合”的育人合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互谅互让、温馨和睦的家庭成长环境。
深耕“农+”共建,激活边疆文化“新生态”
景哈乡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边疆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破传统阵地功能局限,通过多元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让边疆文化“焕生机”“结硕果”。通过统筹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边境联防所等平台资源,组建党员服务队伍,开展刺绣技艺、章哈培训、联合西双版纳州老年大学举办“兴滇润边”文艺轻骑兵基层行等活动,让书屋从“单一读书点”升级为“边疆服务综合体”。
整合“党建+文化”资源,推动农家书屋以“课堂+车间”模式落地,党员志愿者带领学生观察橡胶生产全流程,打造8间功能完善的特色书屋,分类陈列政经、文化、科技等各类书籍,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强边固防革命烈士纪念馆爱国教育有机结合,让书屋成为厚植边疆精神根基的“文化课堂”。

聚焦“农+文旅”融合,依托党组织协调力量,引导傣族古法制糖工艺传承人打造特色民宿,将农家书屋与澜沧江沿岸风光、贝叶经制作、古法红糖体验等非遗项目结合,形成10家民宿、300余间客房的民宿聚集区,让“书香+民族风情”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亮点,实现文化展示与旅游增收双向赋能。
探索“节+集”融合,打造文化文艺“大舞台”
景哈乡以民族节庆与乡土集市为纽带,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文明实践活动与助农增收深度联动,让文化文艺既“聚人气”又“促增收”,构建多维度融合发展体系。
以“嘎汤帕”“泼水节”“耶苦扎”等节庆及每月“山货赶集日”为依托,打造“文化展示+消费帮扶”一体化平台,组建108支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队,通过原生态歌舞、哈尼族“阿其谷唱法”、布朗弹唱普法等特色形式传播新风尚,同步开展移风易俗趣味转盘、“文明知识问答赢奖品”等互动活动,让党的主张与文明观念随文化快乐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推进非遗人才培育,成功入选市级非遗传承人3名,累计开展文艺骨干培训15场、惠民演出14场,服务群众2.43万人次,让民族节日成为文化传承与人气凝聚的双重载体;整合“乡土集市”“非遗体验”“便民服务”“消费帮扶”资源,累计举办12期消费帮扶赶集活动,为1700余农户增收110余万元,拓宽山货销售渠道。
“帮办代办移动站”进驻集市,累计办理业务500余件,实现文化体验与便民服务“零距离”。此外,以志愿者与群众“文化表演+环境整治”联动机制赋能乡村治理,构建起“文化传承+服务惠民+消费助农+村寨共治”的融合体系,为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活力与发展动能。
下一步,景哈乡将深化多方协作,优化民生服务,传承民族文化,强化边境治理,持续以文明实践聚合力,筑牢西南边疆精神文化与发展屏障。
来源:央广网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