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非遗路 俐侎服饰焕新颜

2025-10-29 19:21:18 阅读量1504 字数1175

在永德县乌木龙乡的青山绿水间,彝族支系俐侎人世世代代守护着一项民族瑰宝—— 俐侎服饰。服饰以深邃黑色为基调,缀满象征自然与生活的独特刺绣,从纺线、煮麻、织布,到靛染、剪裁、缝纫,十余道纯手工工序凝结着俐侎人的智慧与审美。然而,这项古老技艺曾因传承人才断层、市场对接不畅,面临“藏在深山人未识” 的困境。近年来,乌木龙乡党委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锚定“保护 + 创新”双目标,从党员带头到平台搭建,从技艺传承到产业赋能,让俐侎服饰及多元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党员先锋带头,点燃非遗创新之火

张春妹是永德县乌木龙乡乌木龙村平掌组一名普通的俐侎妇女,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从小跟随母亲和省级传承人李冬妹学习俐侎服饰的制作技艺,至今已系统学习30年。在乡党委的扶持下,她多次走出去参加各种非遗培训、技艺培训,逐步打开市场,走出一条“非遗+创新创业”的致富新路,制作俐侎服饰每年给张春妹带来3万元左右的额外收入。她将传统俐侎服饰制作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对纹样、配色、款式进行创新设计,使服饰既保留民族底蕴,又符合当代潮流。“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不仅要原汁原味地传承,更要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发展。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俐侎服饰的美,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俐侎服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张春妹坚定地说。

党建活动搭台,拓宽非遗传承之路

乌木龙乡党委、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利用“桑沼哩俐侎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集中展出俐侎服饰及制作工艺,现场出租俐侎服饰、展示织布技艺,吸引众多游客和专家学者关注。同时,乌木龙乡主动对接高校资源,成功配合引导昆明文理学院、昆明艺术学院等院校师生开展俐侎服饰非遗研学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为传统技艺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组织引领发力,夯实非遗保护之基

今年以来,乌木龙乡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全乡累计组织开展非遗技艺培训10次,覆盖群众500余人次,有效提升传承人群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乡党委牵头完成全域非遗资源普查,系统梳理俐侎服饰、歌舞、节庆等文化资源,为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商标注册助力,开启非遗发展新

立足新起点,乌木龙乡党委全面启动俐侎服饰非遗制作商标的申请工作,通过品牌化运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乡党委将继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推动非遗服饰与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

多元非遗并进,共绘文化繁荣画卷

在重点发展俐侎服饰的同时,乌木龙乡党委统筹推进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开发。豪迈奔放的芦笙舞在节庆中舞出俐侎人的精气神,古朴醇香的雷响茶传承着悠久的待客之道,风味独特的俐侎烤全羊展现着民族饮食文化的魅力。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与俐侎服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乌木龙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党建的引领下焕发全新生机。

来源:永德融媒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